马斯克和扎克伯格大裁员后,这个海外版「脉脉匿名区」火爆硅谷( 三 )


马斯克和扎克伯格大裁员后,这个海外版「脉脉匿名区」火爆硅谷
文章图片
综合双方的角度 , Blind应该是一把「双刃剑」 , 这把剑本身也是一种「凶器」 , 可能伤人于无形 。 比如 , 薪酬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区对用户的评价 。
一个例子是 , 与职业无关的人际关系帖子 , 也往往会在底部列出总薪酬(totalcompensation , TC) , 如果没有的话 , 评论会不断要求「TC或GTFO」(总薪酬或者滚出去) 。
马斯克和扎克伯格大裁员后,这个海外版「脉脉匿名区」火爆硅谷
文章图片
此外 , 虽然Blind有社区准则 , 但它是一个「自我调节」的社区 , 只有被用户多次标记为不当的帖子才能报告给Blind , 并在审查后删除 。 因为缺少即时的审查 , 也会有性别歧视和种族主义色彩的评论出现在这里 。
Blind折射出职场的多面 , 也形成了自己的社区文化 , 正如Medium作者DoloresPan所评价的:
在很多方面 , Blind让我接触到了最好和最坏的科技文化 。 在这里 , 有人对技术改变世界的能力持乐观态度 , 有人只看重声望和报酬 , 也有人怀着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 。
职场需要「匿名茶水间」吗匿名社交作为一种产品形态 , 其实并不新鲜 。
脉脉出现得比Blind更早 , 它成立于2013年 , 以求职招聘起家 , 却靠匿名爆料逐渐成为互联网大厂的「吃瓜基地」 。
脉脉早期匿名区的发言审核十分宽松 , 《每日人物》采访的一名85后程序员提到 , 大量匿名用户点名道姓地骂人 , 也经常有号称年薪百万的应届生发帖 。
在洋洋洒洒的匿名帖子里 , 不少职场爆料被证实 , 但虚假言论也层出不穷 。
马斯克和扎克伯格大裁员后,这个海外版「脉脉匿名区」火爆硅谷
文章图片
2017年6月 , 脉脉上线「实名澄清」功能 , 允许对不实爆料辟谣 , 仅限HR、公司高管、公关人员或事件当事人申请 。
2018年7月 , 脉脉被网信办约谈 , 因为存在「用户匿名发布谣言侮辱诽谤他人 , 侵犯他人名誉、隐私等合法权益的问题」 , 匿名版块被责令限期关闭并全面整改 。
不久之后 , 「匿名」板块以「职言」形式再次出山 , 用户可以选择显示真实身份的三种方式之一(名字、公司或职位) , 第二种选择最为常见 , 毕竟「公司」也是一种金字招牌 。
马斯克和扎克伯格大裁员后,这个海外版「脉脉匿名区」火爆硅谷
文章图片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和Blind类似 , 脉脉的匿名板块也有其双面性 。
一方面 , 脉脉的匿名板块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互联网大厂整改问题或者正面回应 , 比如关于员工猝死的新闻 。
另一方面 , 脉脉也收到过多家互联网公司的起诉 , 大多是因为匿名言论涉嫌损害企业形象 , 在不只一次败诉中 , 脉脉按照法院要求提供了爆料人信息 。
马斯克和扎克伯格大裁员后,这个海外版「脉脉匿名区」火爆硅谷
文章图片
很有趣的一点是 , 在国内 , 很多模仿领英的职场社交软件没有活下来 , 2015年领英面向中国市场推出的「赤兔」 , 主打「接地气」的实名职场社交 , 也在2019年7月下线 , 最终脉脉成了赢家 。
这也说明了职场社交软件作为「匿名茶水间」的重要性——我们需要用户匿名发帖的内容板块 , 而不仅仅是寻找好友、打造人脉的社交板块 。
当然 , Blind和脉脉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 比如Blind实行完全的匿名 , 验证方式只有邮箱 , 而脉脉是「实名职场社交平台」 , 验证方式更多 , 虽然开辟了匿名区 , 但更鼓励真实姓名和职业头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