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手术机器人的最后一公里:在争议、思考、摸索中前行

《科创板日报》8月21日讯(采访人员徐红)“听听怎么融合” , 就在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开幕的前一天晚上 , 有人在朋友圈分享了一条有关大会医疗机器人分论坛的消息 , 并同步写下意味深长的这几个字 。 但实际上 , 对方并非某个心系产业发展的圈内人 , 而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医保人 。
受到吸引 , 《科创板日报》采访人员在第二天也准时旁听了整场直播 , 留意到该场分论坛的议题以骨科手术机器人为主 , 虽然规模不大 , 但却吸引了数千人的围观 。
这就是目前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产业的缩影——
虽然这是一个全新的行业 , 但发展又超乎寻常地快速 。 从一只手也数得过来到两双手都不够 , 去年以来入局企业激增;也没有进口替代的故事 , 国产企业手术量占超八成 , 已经越过外资成为市场主流...
但是透过光环 , 对于这样一个刚起步就直接按下加速键的行业来说 , 往往也是准备不足的 。 政策还有待与产业形成更好的融合 , 面对仍不明朗的大环境 , 企业需要加速调整和适应 。 因此 , 这对包括企业、政策制定者、甚至还有投资人在内的参与各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可以预期 , 未来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发展注定会在曲折与摸索中前行 , 在确定性足够的同时 , 又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 。
“手术机器人医生”的偏爱
众所周知 , 医疗技术的进步可以让大众享受到越来越好的医疗服务 。 而在智能外科的新时代 , 我们又能期待什么?
2020年1月6日 , 一位受重度骨关节炎困扰10余年的患者 , 接受了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 与以往不同的是 , 这台手术还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助手—骨科手术机器人 。 这是我国首例机器人全膝关节置换手术 , 也是“中国制造”膝关节手术机器人在临床领域的首秀 。
主持该台手术的是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林进教授 。 从医37年 , 现在林进教授不仅仅是一位资深骨科专家 , 他还是“手术机器人医生” 。
“现在几乎所有的膝关节置换手术 , 我都会在机器人辅助下完成 。 就我所知 , 在国内 , 目前每一台手术都使用机器人的可能只有我一个人 。 ”林进教授这样向《科创板日报》采访人员介绍“手术机器人医生”的由来 。
能将手术机器人融入到自己的日常诊疗工作中 , 源于他对这种新兴医疗技术的肯定和看好 。 “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 , 关节外科的发展可以说并没有经历什么特别大的根本性变化 。 但是 , 或许从骨科手术机器人介入之后 , 可能就会出现质的飞跃和颠覆性的变化 , 精准化手术将真正成为现实 。 ”他说 。
一个普遍的认识是 , 有机器人参与的手术精准化程度更高 , 能在更大的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痛苦 , 包括创伤更小、出血量更少以及更短的术后恢复周期等 。
除了这些以外 , 林进教授同时认为 , 中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实 , 还赋予了手术机器人更重要的意义 。
“中国每年至少有上千万的晚期关节疾病患者需要等待关节置换手术 , 但关节外科医生的数量却十分短缺 , 大概只有6万人左右 , 加上顶尖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大三甲 , 因此我们每年能完成的手术数量很难满足病人的需要 。 这样就会造成一个后果 , 就是很多患者得不到及时救治 , 导致家庭和社会的照护成本不断增加 。 ”他告诉《科创板日报》采访人员 。
在这个时候 , 手术机器人又能做什么?一方面 , 它被认为可以缩短医生的学习曲线 , 迅速提高医生的技术水平 , “以前可能需要成百台手术的磨练 , 才有可能独立主刀进行该项手术 。 但有了机器人 , 具备了基本手术能力的年轻医生 , 只要通过7-10台手术的训练 , 也可以完成规范的、符合专家水平的手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