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打烂了完美日记的牌?|深氪( 五 )


曾经让资本疯狂上头、“流量复用”的互联网故事 , 走到这步基本可以宣告破产了 。
正因如此 , 一些投资人认为完美日记“编故事” 。 毕竟 , 2020年逸线电商的估值 , 相比2019年初已经涨了约21倍 。
谁打烂了完美日记的牌?|深氪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逸仙电商招股说明书
而某完美日记投资人、其互联网叙事的布道者 , 也被同行语带讥讽地评价为“优秀的互联网投资人”——互联网打法此时在消费业已经是个贬义词 。
“从流量的复用角度来说 , 确实可复用的不多 。 ”黄锦峰对36氪承认 。 但他对36氪强调 , 逸仙电商可以复用的能力还很多 , 比如“组织能力和有全渠道的运营能力” , 对于之前主要靠经销商卖货的EveLOM , 逸仙电商对其销售运营帮助良多 。
这也基本相当于再起炉灶 。 收购成败与否的关键在于 , 要么资源可复用 , 要么核心能力可复用——也就是说 , 这是一条对管理能力要求甚高、非常依赖人才的路 。
而这恰恰是此时完美日记的软肋 。
散伙的创始团队 , 困在局中的黄锦峰
张烨曾是怀着自豪感进入完美日记的 。
在多位前员工眼中 , 这家公司挑战了很多未知 , 打穿了没有人走过的地洞——成为天猫彩妆类目首个销售破亿的厂商;超过MAC、雅诗兰黛等国际大牌 , 成为首个登顶天猫双十一彩妆榜的国货品牌 , 年纪轻轻就跑到了行业最前面 , 立志成为“中国的欧莱雅” 。
失望来得也很快 。 入职后 , 张烨发现内部管理混乱 , 很多东西都不完善 , 工作难以推进 。
一开始 , 张烨将这些混乱归为公司成长太快必经的阵痛 。 可工作久了 , 又觉得不是那么一回事 。 人不会两次踏进同一条河 , 而完美日记同样的错误却在反复上演 。 比如新品开发依旧没有严格的时间规划 , 不良品率过高还是会持续发生 。
“一批产品出现问题 , 上报给生产的人 , 但生产的人知道之后 , 不去深究什么地方没做好 , 防止下次再重蹈覆辙 。 ”他听说公司前段时间又出了一批几百万的不良品 , 相关负责人一直瞒着不上报 , 直到两三个月后黄锦峰才知道 。
更大的影响来自创始合伙人出走 。
去年6月底 , 逸仙电商宣布陈宇文因健康和个人原因辞去首席运营官和董事职务 。 不过 , 多位知情人士对36氪表示 , 陈宇文的离开是因为其与黄锦峰存在诸多分歧 。 陈与其妻子(也是逸仙电商1号员工)还发朋友圈 , 建议逸仙电商改名 , “不要侮辱了国父和学校” 。
熟悉完美日记的人 , 对陈宇文可能不会陌生——曾做过以纯服饰总经理 , 创立线上男装品牌“A21” , 之后和中山大学校友黄锦峰、吕建华共同创办逸仙电商 。
陈宇文在逸仙电商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 内外部对他都评价很高 。 “Vicent(陈宇文)比较踏实 , 是有创业干劲的一个人 , 真正站在公司和品牌角度考虑问题 。 ”逸仙电商一位前高层对36氪说 。
据36氪了解 , 另一位联合创始人吕建华今年也已离职创业 。
这一定程度上也动摇了资本对公司的信心 。 “投资人非常看好他们这个创业铁三角 , 之前股价不管怎么波动 , 至少内部比较稳固 。 但Vicent的走 , 暴露了内部问题 , 投资人也不信你了 。 ”一位中层员工告诉36氪 。
雪上加霜的是中坚管理层也批量离职 。 而逸仙电商原副总裁陈飞、杨建龙 , 以及原物流、内容、市场、运营等负责人也都追随陈宇文 。
完美日记早期投资人、真格基金合伙人方爱之在接受36氪采访时曾表示:“David是闭着眼睛我都会投的人 , 不管他做什么 。 ”她还提到和黄锦峰见面时对方把陈宇文也带来了 , “可见他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了这种团队意识 。 一个人可以做一个很好的产品 , 但是你需要一个团队力量才能真正做成品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