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打烂了完美日记的牌?|深氪( 四 )


对于完美日记追求流量打法、忽视品牌建设这一点 , 黄锦峰亦有反思 。
“有流量红利的时候 , 就是要抓住机会 , 快速上规模 , 这个选择没有错 , 真的没有错 , 整个组织也有一种强烈的欲望 。 ”黄锦峰如今对36氪复盘说 。 “但只会流量打法 , 当流量红利不在 , 企业经营就会有风险 。 ”
但在如今美妆全行业下滑20%的大背景下 , 完美日记的主品牌还值得拯救吗?
黄锦峰表达出了转型的强烈决心 。 “从战略角度非常坚决 , 一定要搞护肤 。 ”“从2020年开始 , 护肤就已经我们发展的第一要素 。 我们现有3~4个(护肤)品牌增速非常快 。 ”当被36氪问到为何被花西子超越 , 黄锦峰也以转型护肤做答 。
中国欧莱雅与互联网叙事如何兑现?
在黄锦峰的规划中 , 完美日记品牌原本就是一块垫脚石 。
行业熟知的是 , 逸仙上市前一年估值涨了四倍 , 被一线资本争抢 , 而再之前 , 逸仙在融资上其实是一直碰壁的 。
黄锦峰曾透露:2017年 , 自己见了80个投资人才有一个投资人愿意投资;2019年初 , 当他用2倍PS(即上一年10亿元销售额 , 估值20亿元)去融资都很困难 。
“中国美宝莲”不是一个好故事 。 老派消费投资人对彩妆市场顾虑重重:和护肤相比 , 彩妆忠诚度不高、SKU管理难度大 。
而完美日记用“互联网叙事” , 扭转了投资市场态度 。
完美日记不仅最早踩上流量红利 , 而且它又提出 , 可以把这波流量红利收归己用:低价的“完美日记”品牌获客 , 把用户转化为自己的私域流量 , 然后再向这群消费者售出价格更贵的子品牌产品 。
谁打烂了完美日记的牌?|深氪】对当时从互联网投资蜂拥转型投消费的VC们 , 这种“羊毛出在猪身上”的模式他们再熟悉不过了 。 VC们甚至逐渐形成一种共识:不懂互联网的老牌消费投资人 , 正在错失新消费投资的机会 。
而成为“中国欧莱雅”的说法 , 让这个故事更增加一层想象力 。
欧莱雅成立时是一家染发剂公司 , 到1939年 , 产品线扩展到整个日化领域;从1957年起 , 欧莱雅开启了狂热的收购计划 。 其旗下40多个品牌 , 涵盖彩妆、护肤品、香水等品类 , 仅有“巴黎欧莱雅”不是收购而来 。
中山大学毕业后在宝洁工作三年的黄锦峰 , 应该对国际巨头的买买买不陌生 。 实际上 , 逸仙电商从2019年就开始就启动了扫货模式 , 到现在已经将小奥汀、Galénic法国科兰黎、DR.WU(中国大陆业务)、EveLOM等品牌收入囊中 。
谁打烂了完美日记的牌?|深氪
文章图片
逸仙电商收购品牌信息
但是 , 流量复用、多品牌集团的故事 , 在现实中走通了吗?
管理学界对收购的研究表明 , 收购有时能创造奇迹 , 但失败更是一种常态 。
以最先收购的小奥汀为例 , 它的客单价是完美日记的2-3倍 ,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36氪 , 它原本被寄予厚望 , 2020年在推广下销售额从前一年的1亿上升到了接近10亿 , 但随着创始人夫妇离开逸仙电商 , 后来这个品牌也不再力推 。
在多品牌战略上 , 逸仙电商更重要的失误可能还是只收购了品牌 , 而没有保留原有的团队 。
“核心管理层是品牌的灵魂 , 不能大换血 , 但逸仙是收完一个品牌 , 品牌脊梁骨就抽走了 , 换自己的人来做吧 , 但接手的人不懂护肤 , 也不懂高端 。 ”一位前员工评价 。 不过36氪也听说另一些收购来的品牌还是保留了原有团队 。
而此后的收购 , 品牌定价与完美日记相去甚远 。 以EveLOM为例 , 它的明星产品卸妆膏定价490-1280元 , 面膜定价410-760元 。 很难想象59元完美日记口红的用户会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