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洁|腾讯《数字长城》火了,数字文博能否走出可玩性、商业化困境?( 三 )


体验过《数字长城》后就能体会到 , 仅仅在手机上看长城也能给人带来震撼 。 不过 。 在数字文物保护领域 , 是否对文物进行1比1贴近历史真迹的还原 , 还是在数字孪生产品中加入更多的艺术创作 , 并没有固定标准 。
“数字文物在100%复原后 , 可能用户感受不到那种历史的沧桑感和失重感 。 因为它还原的是文物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之前的状态 。 比如如果将圆明园全部用数字复刻出来 , 那就是一件很棒的事 , 它修补了残缺的美 。 但却没有了那种让人铭记历史的厚重感 。 从这个角度看 , 到底是应该保留文物残缺的美 , 还是100%复刻 , 需要看文物保护的目的是什么 。 ”上述数字文物保护专家表示 。
除了文物保护目的的不同以外 , 文物修缮者所站的高度不同 , 不同细节的技术处理 , 也会导致数字文物修复的结果不同 。
国内一家文物数字藏品的公司CEO表示 , 跟国家博物馆合作的时候 , 他们会要求做文物数字孪生所使用的技术 , 在未来10年内都要经得住迭代和考验 , 而跟台北博物馆和其他省级博物馆合作的时候 , 就没有这样高的要求 , 甚至很地级市博物馆可能都没有数字保护这样意识和理念 。
“即便是同一件文物 , 早上9点和下午4点看 , 它折射出的光线 , 跟周围环境融合产生的光效和光感也是不一样的 。 还有其他很多细节 , 比如材质的精准度如何 , 肉眼能看到的是什么样子等 。 现场人勘探完之后 , 回来都是要做人工加工的 。 ”
从这个层面说 , 数字文物是没办法统一制作标准的 , 也不能把它看成是一个百分之百的文物复原 。
数字文物的不同制作水准也跟制作经费有关 。 比如从4K到8K的渲染成本 , 并不是两倍的关系 , 而是将近N倍的成本 。 而现在如何能做到8K的标准 , 一方面是如何满足用户在设备端的需求 , 另一方面是如何降低8K的制作成本 。
“未来10年 , 技术要求可能变成16k标准了 , 能做出来的细节更多 , 可以无限倍放大 , 需要看到大理石表面纹路的清晰度 , 来判断年代、真伪 。 比如 , 可以通过长城一块城砖的纹理和纹路来判断它是哪个年代的 。 ”一家文物保护数据库的首席专家表示 。
为了追求观赏感和沉浸感 , 《数字长城》做成了手机云游戏的方式 。 这跟用户的观赏载体有关 , 也跟腾讯的游戏背景有关 。 如果载体不是手机 , 而是将长城做成TEAMLAB那种沉浸式展览的方式 , 用户体验可能会更加震撼 , 但传播力度势必远不如前 。
《数字长城》中的蝴蝶
“可能随着行业发展 , 国家会推出相应的标准 , 什么叫国家文物资产 , 什么叫艺术创作资产 , 二者还是要有区分的 。 区分的标准在于做什么用 , 是做历史留存 , 做文物复原 , 还是做二次创作 。 ”上述文物数字藏品公司的CEO表示 。
在视觉公司的专业人士看来 , 数字文物保护第一个层面首先是艺术 , 而不是历史文物本身 , 因此 , 也很难说它是否完全遵循了历史 , 或者是1比1的要求 。 “做数字文物保护的人并不是历史文物学家 , 而是艺术创作者 。 而数字文物保护实质上相当于是一种二次创作 。 ”
那么 , 如何将数字文物做的更加吸引人?
其中 , 与文物相关的人物故事是核心 。 当数字文物仅仅描述文物的时候 , 就少了一点历史意味 , 而当数字文物与人文故事连接在一起的时候 , 才会有更好的理解度 。
“比如数字化的故宫 , 如果里面没有跟人结合 , 用户看到的是砖房瓦的结构 。 但如果里面有一个讲解人员跟你说 , 凌晨五点钟 , 皇帝要怎么样 , 妃子要怎么样 , 文官武官要怎么做 , 就会生动很多 。 所以 , 在做数字化的过程中 , 还原人文 , 这才是更重要的 。 ”上述数字文物保护专家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