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货|融资不断,工业3D视觉有何潜力?

带货|融资不断,工业3D视觉有何潜力?

文章图片

带货|融资不断,工业3D视觉有何潜力?

文章图片

带货|融资不断,工业3D视觉有何潜力?

文章图片

带货|融资不断,工业3D视觉有何潜力?

文章图片

带货|融资不断,工业3D视觉有何潜力?

文章图片

带货|融资不断,工业3D视觉有何潜力?

截止目前 , 2022年工业3D视觉领域已有10余起规模性的投融资事件 。 在上半年资本市场整体低迷、投资愈发谨慎的形势下 , 工业3D视觉热度不减 , 凭什么?
2021年以来工业3D视觉领域主要投融资事件
(信息来源:MIR 睿工业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要解答这个问题 , 自然要看到资本的逐利性 , 这个“利”直指工业3D视觉的“潜力” 。 一方面 , 从一般工业产品的发展规律可以窥见工业3D视觉的独特性 , 这种独特性正是其脱颖而出的关键;另一方面 , 从目前的现状和未来的市场需求可以预见其发展前景巨大 。
*注:全文“工业3D视觉”均指产业链中的“3D视觉方案”环节
一、使其脱颖而出的独特性
工业3D视觉领域的内资和外资厂商几乎在同一起跑线竞争 , 不会受传统工业领域中“外资压倒性先发优势”的限制 。
1. 传统工业
可以说在中国的制造业 , 尤其是高端自动化行业中 , 普遍存在这样的“通病”:
①外资厂商牢牢掌握先发优势:技术方面积累更深 , 人才储备丰富;商务方面占有行业优质渠道和资源 , 客户粘性高 。 因此价格也普遍更高 , 往往在高端应用场景取得绝对优势 。
②内资厂商作为后来者开拓吃力:技术实力方面普遍弱于外资;商务方面资源有限 , 多数只能先从小客户或简单应用做起 。 往往靠着优惠的价格、定制化开发方案和积极的售后服务开垦市场 , 在中低端应用场景激烈“厮杀” 。
以工业机器人行业为例 , FANUC、ABB、KUKA、YASKAWA这“四大家族”均已有近50年的产品历史 , 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也有20余年;对比之下国产机器人品牌多为原自动化设备厂商业务延伸(如埃斯顿、汇川等)或资源有限的初创型厂商 , 最多只有10余年机器人业务的历史 。
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发展时间节点
(信息来源:MIR 睿工业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这些早早积累机器人技术、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厂商 , 首先在产品性能、工艺上具有核心竞争力;其次还与上游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优质厂商达成深度合作 , 零部件的定制化程度及其与品牌的适配度大大提升;另外与下游集成商、设备商等结成“盟友” , 通过资源共享更顺利地开拓市场;最后把握先机教育用户 , 待客户使用习惯养成后形成产品和品牌粘性 , 实现稳定出货、稳据市场份额 。
与此同时 , 有了较大出货量和一定知名度后 , 这些厂商就会得到更多的资源来支持技术优化革新 , 产品更受客户认可、供应链也会为其让利 , 到此形成一个良性闭环 。 究其根本 , 得益于一个“早”字 。
机器人外资头部厂商的良性循环
(信息来源:MIR DATABANK)
2. 工业3D视觉
中国工业市场自动化率逐步提升 , 随之而来的是工业良品率和“机器换人”需求的进一步提升 。 此时传统2D工业视觉无法得到物体深度信息、易受环境光干扰等不足逐渐显现 , 3D视觉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应运而生 。 与传统工业不同 , 工业3D视觉在中国市场诞生之初几乎就是内外资“公平竞争”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