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阳地处安徽省西北边垂,自古地理偏僻,交通闭塞,人口绸密,属汉族聚居区,政治、经济、文化较为落后 。该地重武轻文,民风慓悍 。礼仪风俗上除婚丧沿习古风外,其余并不十分讲究,现就笔者所知,琐记如下:
居住 涡阳民房多为土墙草顶,富户为砖墙瓦顶,以杉木、泡桐、杂木或竹竿为梁檩 。崇尚四合院,但一般农户能有一主一厢即已不错 。北房为主,叫堂屋;厢房称边房,作厨房(锅屋)或子女居住 。过去人穷,一家几辈人同住一院或同挤一室者很多,新婚夫妇嫁妆仅一桌一箱,多数仅能分住一间房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经济条件好了,儿子结婚即另盖新房 。
农村盖房也颇有讲究,一般多找内行人看宅相 。宅院多为东四宅,即北房为主,八卦称为坎主,东厢房多建灶或为大门过道,但大门多建在南方 。厕所,粪池多座落于东南方向,即巽位,也有将厕所建于房后角落处的 。因为穷,室内摆放非常简陋,除桌箱案扳外别无长物 。木床多无木板,而用高粱杆铺垫 。老年人多睡地铺,即靠墙一角,围上土坯,里面填上柴草,冬天倒是挺暖和 。室内常拴绳一条,用以搭放衣服,颇为凌乱 。
日常生活 习惯一日三餐,以面食为主,喜吃锅饼、面条 。在冬季天短,或阴天下雨不干活,农民也有吃两餐的,那是为了节省 。男人多善饮酒 。酒量多在半斤左右,喜聚饮猜拳 。农村吃饭很少有围桌而坐的习惯,一是没有饭桌没有菜,二是家里冬天冷夏天热,所以每村都有一至数个饭场,各人端着碗,拿着馍,席地蹲坐,边吃边侃,是个交流的好形式、好场所 。
服饰与发式 过去人们做衣服几乎全为土粗布,有蓝黑两种颜色,被面用蜡染白花布 。男人除大褂外,上衣为对襟布扣,女人全为大襟而不穿对襟 。裤子为大腰,无天门 。鞋子全是窄口布底,女鞋多绣花,老年妇女穿尖脚鞋 。因为穷,好多人冬季仅棉袄棉裤,有的连衬衣、短裤都没有,俗称“空袄筒”等到开春暖和了,再把棉花去掉改做夹衣穿 。不少家庭仅一两床烂被子,甚至文革前后还有不少家庭男子去生产队牛棚里“拱草窝” 。农村土地承包后,农民穿戴大有好转,西装革履已司空见惯 。
农民发式 男人多剃光头,留长发者少,叫“洋头”,女人婚前扎辫子,婚后挽纂,头饰仅纂网、纂插、簪子、卡子等 。解放后,男人留长发者渐多,女人剪发者渐多,文革起,年轻女人渐兴运动发型 。
佩饰 旧时,女人出嫁,婆家送来银镯子,银戒指等,后渐兴金玉,以显华类高雅 。男人喜戴玉镯、挂件及旱烟袋等 。
出行 过去人多步行,赶集上店,肩膀上搭个钱叉子,前后两袋,中间有叉口,可放钱可放物品 。运重物或送人则推独轮车(也叫钱车子),或者用牛车(也叫太平车、大车) 。遇雨天泥路,不得已,还有用拉农具的拖车(近似于东北爬犁) 。解放后,平板车(架车)多起来,独轮车被淘汰 。再后,农用机动车大量进入农村 。自行车,文革前后还不太多,改革开放后多起来,现在又兴起了摩托车、电动车 。
交往 走亲威,看朋友,多习惯带点礼物 。礼物的数量和质量也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如早此年只带一二斤麻花、几根油条即可,或者10个、20个鸡蛋、几斤糖,或者几瓶水果罐头,或者2斤饼干,而现在多为整箱的牛奶食品、酒等 。走亲威、看病人只在上午,忌在下午,清明节前数日因属上坟祭扫阶段,一般都尽可能注意少走动 。在交友上,过去多有磕头拜把子,认干亲等现象,现在的“战友联谊会”、“同学联谊会”为主要交际圈,这些既有政治上互相支持,经济上互相帮助等目的外,也有面子上的考虑 。
娱乐 过去农活多,娱乐少,只有阴天下雨,不能下地干活,农民才能在家来来骨牌,或在外边湿地上下马儿(四马、六洲等) 。在人多的地方,有人会鼓动儿童、青少年去摔跤或“斗鸡”(两人单腿独立,用另一膝盖对顶) 。后扑克牌、麻将渐兴 。农村曲艺类节目,首推唱大鼓,也叫说书,其次还有坠子、清音等 。戏剧有梆剧、泗州戏 。新中国成立后,县城有戏园、电影院,农村则经常放映露天电影 。再后还有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等 。
婚嫁 旧时婚姻,一般都是至亲或乡邻牵线,媒人介绍 。男女双方初步同意后,即由男方正式延请“四大媒红”出面说事,协商婚前事宜 。正式媒红须男性,一般为媒婆的丈夫,与女方说话得力方便者,在当地德高望重,有面子的人 。
从提亲到迎娶,中间还有许多繁縟的礼节形式,如谢允、传书、择吉、过轿等 。谢允即男方备谢允贴,由媒人送与女方家中,贴内表明对女方的仰慕对女方家长的感谢等 。传书,即交换庚贴、合年命,正式订婚 。男主宜备着饰,布匹等彩礼,女方则答以书籍、帽子等物品 。择吉,当地俗称“要”,即确定结婚日期 。日期多以带“六”的双日子为吉利,个别也有用单日子的 。以上仪多为男方请媒人给女方家送礼,除彩礼外,还有猪肉、酒、糖、粉丝等“四束礼” 。
新中国成立后,礼节逐渐有所简化 。今多为提亲后,男女双方在媒人、亲属陪同下见面,同意后男方给女方见面礼若干,并设宴款待女方及媒人 。在男方作好准备后,商定某日“过红(彩礼)”,也叫“过压年”,以作为正式订婚的主要程序 。文革前后,过红多为实物的衣物、缝纫机、手表、自行车,现在则是冰箱、彩电、摩托车等,另现金数千元至数万元不等,现金可分次给付 。一般情况下,在彩礼以外,男方要在过红、迎娶时给女方送两次大礼,每次猪肉一扇百斤以上,白酒、啤酒若干箱,红白糖数十斤,烟数条,其它临时商定 。如女方还叫男方“要”,则需另加一次礼物 。
结婚前数日,男方要赁好花轿、响班(即吹鼓手),给亲友下请帖,请迎客(女性);女方须请两位送客,也叫嫁客,多为女方舅舅、叔叔或其它尊长,兄弟亦可 。
结婚前一日,响班、花轿中午到男方 。午饭后,男方即备上四束大礼,吹着响、抬着轿去女方迎亲,俗称“过轿”,经村、过桥鸣放鞭炮 。当晚由女方家吃住招待 。今人为减轻女方家负担和麻烦,加上用车不用轿,速度快,而多于结婚当天早饭后才去女方家迎娶,中午前接回成亲,宴请亲友 。男方有闹洞房的习俗,叫“乱新媳妇”,虽也说“三天不分大和小”,但闹者多为平辈年小者和晚辈 。
女方亲友一般在女方出嫁前数日即将礼金送去,俗叫“添箱” 。今人为简便,也像男方一样,在接闺当日请客收礼 。
结婚第三天早晨,女方娘家来人(两人:叔叔和兄或弟)接闺女,也叫“接头趟”,也叫“回门” 。早饭后,备好给女方父母、叔伯辈的礼物,女婿同往,同去的还有两位陪客 。现在多在结婚第二天回门 。有的地方还有“乱新客”(即新女婿)的习俗人 。午饭后,新婚夫妇马上返回,有俗语说,回来晚了肯瞎老婆婆的眼,意即在婆婆急盼儿媳回家 。
- 庐州丧葬风俗—凤支龙脉可堪寻
- 无为县敬石的风俗
- 毕桥船帮风俗
- 徽州风俗 端锅相劝
- 徽州水口风俗
- 绩溪县瀛洲村的古庙及祭神风俗
- 休宁榆村民宅建筑风俗
- 桐城人生风俗 三十六习俗
- 繁昌旧风俗 点主
- 安徽东至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