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宗教习俗

庙会 逢菩萨诞期或成道纪念日,众多信士来寺院烧香拜佛,山民和手工工艺户趁此机会互做买卖通称庙会 。九华山地藏道场亦有庙会传统 。每年或每隔几年的佛诞节(夏历四月初八日)、自恣日(夏历七月十五日)、地藏诞日(夏历七月三十日)都举行“浴佛法会”、“盂兰盆会”、“大愿法会”,民间和寺院还共同举办“阴骘大会”(夏历十月十五日——下元节) 。大凡这样的日子,朝圣和集市贸易蔚然成风 。各地信徒组织各种会(团)朝山进香、拜塔、守塔、朝拜天台 。若丛林寺院传戒,四众弟子可参与求戒并领取戒牒 。
朝山信徒中历来以两广、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居多,也有日本、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地区的佛教界人士 。1983起,每年夏历七月三十日前后,九华山管理处协同佛教协会有组织地举行庙会活动,将大型佛事活动与大规模的集市贸易、文化娱乐等活动融于一地 。
1983年庙会期间,朝山拜佛信徒与来山游客达2万多人次 。1986年地藏菩萨诞日举行“南无地藏王菩萨大愿法会”等四项佛事活动,祇园寺仁德方丈升座,祇园寺佛像开光,1000多名僧尼和居士求戒,还有成百上千信徒坐守地藏塔 。是年庙会为期35天,来山香客达5万人,加上观光、游览、经商者共15万多人次;仅10月9日一天,来山参加庙会愈万人之多 。
阴骘大会 传说金乔觉航海来华,抵达江南,先到九华山下老田吴村,然后卓锡东崖 。其诗中“慕道相逢吴用之”即言此事 。吴姓人因此造“九华行祠”以垂地藏圣迹,并以九华山主自居 。后来逐渐扩大到“柯、吴、刘、罗、姜、钱”六大姓,组成“九华山阴骘公”,创建阴骘堂 。六大姓派员管理阴骘公的山林、田产,轮流任香首、副香首,举办十年一届“阴骘大会” 。首届大会始于1927年 。
阴骘大会,亦称“大骘法会” 。是超度亡灵、祈求众生安乐的大型群众性活动 。举行阴骘大会历来都在祇园寺和化城寺举行,用红绿绸缎扎焦面菩萨和三十六鬼王,悬挂幡旗,陈设阴骘文和水陆画像,唱“目莲救母”、“九更天”等戏文,几日几夜,热闹非凡 。
丛林寺庙配合开展多种活动,如引庙、拜忏、放生、打水陆、放焰口等 。
1927年、1937年、1947年的10月15日都举行了阴骘大会 。1987年夏历10月15日至16日,九华山群众和僧尼集资8000余元,在化城寺广场举行了“大骘法会”,邀请贵池县刘街乡殷陈姚傩戏剧组演出傩戏《范喜良》、《刘文龙》,青阳县杜村乡长垅村老艺人演出《目莲折子》 。这是继1927年以来第四次“阴骘大会”,戏台匾额书“风月犹存”,戏联为“度四十年月明花阴而今风调雨顺人喜神欢忆旧例,看八万里星移斗转至此国富民强山歌水曲庆良辰” 。
百子会 为朝拜地藏菩萨道场,外地香客自动组织起来的一种会(团) 。香客们虔心斋食,然后担着香担,举旗敲锣鱼贯而行,结伴入山,凡人数满100人即可组一会,称“百子会” 。百子会设香首和副香首 。朝山途中香首口诵“南无幽冥教主本尊赦罪地藏王菩萨”,余众接诵“阿弥陀佛” 。凡朝山之众均身着灰布青裤或围一黄色胸兜,上印“朝山进香”四字,一路上香客还给穷苦残疾人施舍钱物 。他们白日徒步登山,沿途遇寺庙即烧香拜佛,入夜后除投宿外,都聚向肉身宝殿守地藏塔,携衣巾请盖“地藏利生宝印” 。每逢地藏菩萨诞期,僧众及香客于肉身塔诵经拜菩萨通宵达旦,“常见僧尼和信士一步一跪拜塔不止,求其超度亡灵,赦免罪孽,消灾延寿” 。
百子会人数要求不很严格,二、三十人朝拜九华也可称“百子会”或“小百子会”,逾200人或近200人可称“双百子会” 。与此相应,各地还有类似会(团)朝山进香,如“万胜老会”、“香山胜会”、“同人老会”等 。
1984至1987年,朝山进香的百子会渐有所增,安徽以庐江、无为、宣城、广德等地农民居多 。江苏、浙江等地也有善男信女组织百子会朝山 。
观音会 逢观音诞日(夏历二月十九日)、成道日(夏历六月十九日)、出家日(夏历九月十九日),村妇们便相邀来寺院烧香拜观音,祈求母子平安,一般通称为“做观音会” 。1949年以前常见村妇们三五成群做观音会,也有邀集“八大姐妹”、“十大姐妹”的 。她们平日相互交往,逢观音会日即穿戴整齐,携带香烛纸马到肉身塔拜佛求签;有时也集队成群上天台观音峰上院烧香求佛 。像欢度节日一样,盛况空前 。山下有些地方妇女就近上庙请观音菩萨 。老年妇女还有吃“观音斋”(也称花斋)的习惯,即逢夏历二、六、九三个月的初一至十九日在家素食,烧香念佛 。
荤年、斋年 九华山为地藏菩萨道场,是佛教圣地 。佛门好生惜命,慈悲为怀 。历代以来,官府也重视维护佛地尊严,禁止各种弊害,如占佛地作摊场、砌酒店塞交通、宰猪杀羊、秽污教理等均勒碑警戒,于是形成了以素食为主的生活方式 。清至民国间,九华街商户入居,杂以山民,佛教查禁不严,荤禁松弛,出现了僧人吃素、山民吃荤的混合局面,渐渐地习以为常 。但为尊重历史习俗,当地居民于春节之际,先过荤年,后过斋年 。
荤年,夏历腊月二十八日,当地居民合家荤食 。之后用草木灰将锅碗器皿擦洗干净 。
斋年,夏历腊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当地居民做素菜过正年,他们吃过素斋,就去烧香拜祭祖宗,素食持续到新年正月初三 。
土地会 属道教习俗 。逢春秋两季(春二月初二、秋八月初一)种田人邀一个班子到附近土地庙上供,祈求这一年人寿年丰,这种活动叫“土地会” 。一般范围不大,8户人家为宜 。多于8户的可另组一个班子 。他们于土地会前一日,以面食在一起聚餐,用面粉做成一个猪头,配一个大猪槽,还在做好的耙果上用竹筷戳许多印子,以示猪的脚印 。土地会当日,参会一班人携带花炮香烛纸马、捧三牲盘子(即猪头、公鸡、鲤鱼)到土地庙前烧香请土地菩萨 。午间,在一起聚餐,议论丰年 。建国前,九华山一带大半依地形和村落为集聚点,每年或每隔一、二年春季或秋季做“土地会” 。九华街附近村民也做“土地会” 。
【九华山宗教习俗】社公会 属道教习俗 。社,有春社、秋社之分,种田人逢社日到附近社公庙上供,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种活动叫“社公会” 。它的范围、规模、邀集农户都超过土地会,仪规大致相仿 。不同之处,即请社公要供三素(一般用粉丝、冻米圆子、生腐) 。建国前,九华山有几处社公庙,其中一个叫“星星大社”,建国后才拆毁 。
娘娘会 俗称“送麻花娘娘”,建国前盛行此习,大多见于麻疹流行的年头 。当一村或几个村的儿童过了麻疹后(即出了危险期),便视之为“回花” 。妇女们即约定用粉团捏成许多“娘娘货”,如关刀、月斧、花篮、娘娘果、娘娘粑,另外,还请纸扎匠扎车马、花轿、花伞,十分精美 。她们三五成群地去娘娘庙上供、烧化,送麻花娘娘 。建国前,卫生防疫不健全,天花、麻疹经常流行,常见妇女们抱着小孩、撑着小花伞、带着供品送麻花娘娘,之后高高兴兴回到家里,向左邻右舍分送娘娘粑、果 。九华山于民国间即建有娘娘庙,位于化城寺北“吴氏宗祠”附近 。后废 。
请菩萨 九华山自清末以来即僧俗合居一地,因为佛教的影响,逢年过节山民饮食也约定俗成 。一般荤食至腊月二十八日,食毕即擦洗锅灶碗盆;然后素食到正月初三,称之为过斋年 。每年正月初一,家家户户吃“长生面”,象征益寿延年,然后合家男丁携香烛纸马上肉身殿烧香拜佛 。建国前山下百姓一般都到附近家庙 (或祠堂)请菩萨拜祖宗;建国后,因家庙祠堂被毁,此习不存 。偶见妇女们烧香请菩萨 。
许愿、还愿 许愿就是对佛和菩萨许以愿心,当如愿以偿时即按心中许诺的愿一一向佛、菩萨偿还 。愿心有多种(如求子、求婚、求财、求寿、求功名等),一旦实现了某一意愿,便是大喜大庆 。许戏愿的即预期唱一台戏或几台戏,戏目有“目莲救母”等,许这种愿的多见于“大病脱体”或“赢了官司”;许修桥补路的,则预期修好桥、补好路;许超度亡灵的,则预期请寺院僧侣打一场(或几场)水陆 。还有大人为儿童许愿拜地藏王的,许愿以后,即将儿童蓄发梳辫子、穿和尚衣、戴耳环,待儿童长到10岁生日那天或地藏菩萨诞日,由其家长领着朝山拜佛,并将所蓄之发剃下置地藏王座前或带回家妥为保存 。这些习惯建国前盛行 。
盖印 九华山开辟地藏道场以来即珍藏“地藏利生宝印”,相传唐至德二年(757)肃宗命人以金铸成 。这印寓意吉祥如意 。明清两朝至建国前,香客朝山进香、盖印极为盛行 。一般多见于子女为父母或祖父母进香,携带衣物(如包头、飞裙等)在肉身殿、化城寺和天台寺盖“地藏利生宝印”和“南无地藏王菩萨宝印”,以期消灾延寿,超度亡灵 。此习俗一直流传在民间 。还有在香袋上盖印的习惯,也常见一些游客在新买的手帕、毛巾上盖印,朝山进香后馈赠亲友 。
赈孤 每年逢夏历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也称“中元节”,九华山僧众广为施主放《瑜珈焰口》 。施钱施食于十方饿鬼 。有时举行《盂兰盆会》 。逢“中元节”,九华山一带乡民也有请道士或和尚设香案念经的习惯,通称为“请孤”或“赈孤” 。即于这日,在香案前供三荤三素祭先祖亡灵,然后为孤魂野鬼烧孤衣,施舍孤饭,也叫“请鬼” 。
求签 九华山俗民通常在请菩萨拜佛的同时还有求签的习惯 。建国前肉身殿备有36支签文以应十方香客 。签文即诗句,分上上、中上、大吉、中下、下下五种,可供求家宅、求婚姻、求财求寿、求子等多用 。百岁宫因供有“应身菩萨”,寺僧备有各种药签,求签服用之香客甚多 。山下关帝庙(在庙前街,已废)、红庙(在拥华村,已废)、望华亭(在五溪桥,已废)等处都备有签文,终年应酬香客 。建国后,这种迷信活动被禁止 。
祷告 俗称“祷告子” 。常见于庙堂中(一般小庙和土地庙也备有“告子”) 。“告子”通常以竹兜做成 。祷告人手提告子,从右到左绕三圈,同时向菩萨默念祈求所办之事,后轻轻丢下,看菩萨发什么告子 。告子分顺告、阳告和阴告 。顺告即办事顺利,阳告和阴告则提醒人留心办事,不可大意 。建国前九华山一带颇流行“祷告子” 。今五溪观音殿以及白云庵等小庙仍有告子供香客祈祷 。
皈依 皈依,身心归向之意,即按三皈依仪规念诵三皈依文,名叫“打皈依” 。九华山一带乡民常因孩子灾病难养,平日除请菩萨外,常将孩子皈依于佛、法、僧 。一般由僧人命其法名,以期延寿消灾 。成人信仰佛教也可来九华山拜师作皈依徒弟(亦称居士),在家吃素念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