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宁化七夕传统民俗

农历七月初七 , 古称“七夕” 。宁化称“乞巧节” , 也叫“七夕拜巧” , 其内容源于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故事 。
“七夕拜巧”是宁化历史上一种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民间习俗 , 教育小孩崇文重教、尊老敬幼、心灵手巧、吃苦耐劳 。以前 , 这是宁化家家户户七月初六必有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 , 现在已不多见 。
节前三、四天 , 宁化各家各户开始忙着制作刻有福禄寿喜等各形状的巧果 。
绘制“状元拜塔、状元骑马、天官赐福、福桃寿星、秋实石榴”等彩画 , 做“巧姐鞋”和写“巧书” , 儿童们纷纷竟相比美 。
至七月初六 , 家长便组织孩童制作巧果 , 备好若干时令鲜果 , 作为贡品 。
【福建宁化七夕传统民俗】 据老一辈介绍 , 豆芽是必备的 , 它代表了新的生命新的活力 , 象征儿童像芽儿一样茁壮成长 。
在庭院中或大厅天井旁 , 用竹梢搭拱彩棚 , 将彩画挂在拱彩棚上 , 此为“天桥” 。
“天桥”下设案焚香 , 陈列果品 。教幼儿跪诵:“儿年少 , 志气高 , 乞赐巧 , 姓名标”之类的巧书 。
乡村中则由塾师或长老传授祭典仪礼 , 典礼包括七个部分:
1、秉烛
2、焚香
3、献酒
4、诵读巧书:今夕是何夕 , 九天现彩霓 , 鹊桥来鹤舞 , 云锦传莺啼;广宇遥遥路 , 天河悢悢离 , 一年一次会 , 牛女盼佳期;今夕是今夕 , 天人共此时 , 焚香敬牛女 , 儿女同求兮;女望金针度 , 男祈金榜题 , 年年得巧意 , 聪明标第一 。
5、焚巧盘送仙 , 将巧针、巧线、巧文、巧画、巧鞋、巧芽、巧书这“七巧”对天焚烧 , 以敬七仙 。
6、分巧果
7、礼毕鸣炮
南北朝时南阳人宗懔《荆梦岁时记》的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 。妇女结彩楼 , 穿七孔针 , 或以金银鍮石为针 , 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
中原人有七乞夜拜七姐的习俗 , 后经唐末七夕拜新月 , 元明清七夕拜银河 , 内容由乞富乞寿乞子乞团团到向月穿针乞巧 , 乞求织女智慧和巧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