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立秋习俗

立秋——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节气 。这个节气在公历每年8月7至8日中的一天 。客家人习惯称“立秋”为“过秋” 。它是客家民间的小节日 。
自古以来 , 客家人就有“过秋”的习俗 。
过秋这一天 , 客家人也叫“秋日” , 是三伏天气中的一个日子 , 是一年里最热的时侯 。
以前 , 这一天 , 各家各户都要“踏层子粄”(用大米碎成粉 , 蒸成分层的粄)吃 , 或做糍耙吃 。很多人把这些食品作为一种礼物在亲友间互相赠送 。
当天 , 不管多忙 , 农民们都要放下手中的农活在家休息 , 或干些轻活 。这是为什么呢?农谚说:“立秋处暑 , 便(靠)墙着裤” 。这意思是说 , 农民们已经“翻了一个早”(做三夏工作) , 连穿裤都站不稳 , 疲劳极了;又因粮食困难 , 长期没有吃饱或吃好;这时 , 天气十分酷热 , 田又基本插完 , 恰好有个节气 , 便放下农活休息休息 , 做些粄让肚子吃个饱福 。这也叫做“田圆(完)” 。
过秋这天 , 人们也不给耕牛下田劳作 , 这叫做“避秋” 。因为此时正值酷暑 , 烈日炎炎似火烧 , 连稻田里的泥鳅都会被烫死 。农民们称这种现象叫“煎秋” 。
农民是靠耕牛吃饭的 。牛是农民的宝贝 。所以农民爱护耕牛如命 。牛到这个时节也非常疲劳 , 有的连“蹄壳”都脱落;据传说 , 这一天还是牛的生日 。因此 , 农民们无论如何 , 也要让耕牛休息一天 , 恢复元气 。
以前 , 有些客家地方如陆河县河田镇内洞村最讲究“避秋” 。这一天 , 该村所有的人都不下田劳动 , 牛也不下田干活 。有些地方至今仍保持着这种习俗 。
以前 , 在过秋这一天 , 很多地方的民众要组织集中起来祭拜“社爷” 。人们祈求“社爷”保佑来年风调雨顺 , 五谷丰登 , 老少平安 , 财丁兴旺 。当年添了新丁的人要出一只鸡做为祭品 , 祭完后煮成粥给大家吃 。这叫吃“社糜(粥)” 。大家吃得津津有味 , 沉浸在无比快乐之中 。
过去 , 从“过秋”这一天起 , 大多数人都不敢下河溪、池塘游泳 。这是因为 , 在客家有句“秋水恶过鬼”的气候谚语 。这意思是说 , “立秋”的到来 , 标志着寒热季节的交替 , 水的性情也变得不那么温和 。此时 , 人们若再下水游泳 , 就容易生病 。
客家还有“嬲秋”这个习俗 。
“嬲” , 在汉语词典、辞书中读音为“鸟” , 词义为“纠缠”、“戏弄” 。在客家话中 , “嬲”音同“嫽” , 读为“聊”(liáo或liào) 。但客家话“嫽”的词义可不是相扰、戏弄的意思 , 而应解释为休息、休闲 , 停止劳动与生产 。如:“今天系秋日(立秋) , 大家唔上工 , 在家里坐嬲 。”又如山歌词:“坐下来 , 嬲下来 , 嬲到两人心花开 。”
“嬲秋” , 在梅州地区“嬲秋”则又称作“歇秋” 。清乾隆《嘉应州志》载曰:“立秋日 , 不操作 , 妇女不采园蔬 , 谓之歇秋 。秋收也 , 不歇 , 忌触秋则无收之云 。”意思是说 , 让大伙儿在立秋这天都要停止劳作 , 休息一天 , 否则要是惊犯了秋神 , 那可是会歉收甚至颗粒无收的啊 。
吃喝庆祝
据《客家民俗》杂志记载 , 梅县、兴宁、大埔等乡村都有"过秋节"(梅州地区的客家人习惯称立秋为“过秋”)的习俗 。过秋节又叫"做秋" 。这时夏收夏种大忙季节已基本结束 , 进入相对农闲的季节 , 人们辛苦了一个多月 , 正是该休整的时候 。"秋"在此处是客家话"完了、好了"的意思 。既然农事做完了做好了 , 就要庆祝一番 。此日 , 人们都不干田园活(即为"嬲秋") , 家家都踏(春)新米粄 , 煮汤圆或蒸味酵粄 , 有的杀鸡鸭或买猪肉、牛肉过秋日 。因而有俗语云:"秋日么踏板 , 心舅眼耿耿 。"
游神庆祝
旧时客家人过秋节时 , 常举行游神活动 。其中影响较大者是梅县松源等地的"扛公王"活动 。"扛公王"在当地称为过月半 。从立秋之日起一直持续到农历九月底 , 各姓村庄轮流过月半 。
在这段时间 , 各村轮流扛龙源公王出游 , 非常隆重 。在扛公王的前几日 , 各村派代表到宫内商议 , 决定迎神日期和神像的具体分配 , 然后回村通知并转告各自的亲友 , 请他们届时前来参加庆祝活动 。
扛公王那天 , 人们身穿新衣新鞋 , 头戴新帽 , 有的还化彩妆穿戏服 。全村人组成长长的迎神队伍 , 擎着红黑两面大旗 , 高举"回避"、"肃静"牌 , 灯笼、锣鼓、吹笛手等紧跟其后 , 龙旗、彩旗护卫 , 一路大闹八音 , 游戏取乐 , 好不热闹 。
公王进村后 , 先到每一屋停一下 , 供村民祭拜 , 然后放到祖宗祠堂 , 住两至三天 。最后一天叫"敬公王" , 早晨要举行盛大的祭礼 , 宣读"祝文" , 寓春祈秋报之意 , 然后全村人将公王送回龙源宫 。
当然 , 除了吃喝玩乐 , 客家人立秋其实还有诸多禁忌 。
忌夜间立秋
俗谚云:“瞎目秋(指夜间立秋),番薯芋子有;光目秋(指白天立秋),米谷有 。”就是说 , 夜间立秋的话 , 是年只有番薯芋子等杂粮可丰收 , 而白日立秋则可五谷丰登 。顺便提一下:赣南客家和我们相反 , 是少有的喜欢夜间立秋 , 而忌讳白日立秋的 。谚云:“瞎眼秋(指夜间立秋) , 样样有;白眼秋(指白天立秋) , 对半收 。”惠州博罗县客家则谚云:“日秋秋番茨 , 夜秋秋禾米 。”如果是白天立秋 , 当年的番茨等旱地作物比较好;如果立秋是晚上 , 当年的水稻会有好的收成 , 可望丰收 。
忌立秋打雷
梅州客家有谚云:“雷打秋 , 对半收 。”即如果在立秋到来之际 , 天上打雷 , 就是晚稻歉收的不祥预兆 。还有其他客家地区则言:“秋打雷 , 捶打捶;雷打秋 , 再好禾苗得半收 。”就是说如果立秋后才打雷 , 则预示丰收(捶打捶是粮食多的样子);如果立秋前打雷 , 则晚稻水稻秧苗长势再好也没用 , 收成不好(多秕谷) 。
忌立秋日下雨
【客家立秋习俗】 谚云:“立秋有雨秋不干 。”此谚指出立秋下雨则整个秋季不干爽 , 是晚稻烂秧的歉收之兆 。而在这个禁忌上 , 赣南客家又和我们一致 , 谚云:“立秋下雨要秋冷”、“立秋雨绵绵 , 烂秧十八天 。”同样指出如果立秋日下雨 , 则秋冷得早 , 已经莳下的晚稻禾秧就要烂秧根 , 导致晚稻歉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