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俗称过年,是永定客家人一年中最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据记载,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 。
关于春节的来历,通常说法是从原始社会的“腊祭”演变而来的 。先民们辛勤劳作一年,在岁末年初之交,便以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之赐予,这就是“腊祭” 。“腊祭”期间,人们停止劳动,聚饮娱乐,歌舞戏耍 。年复一年,岁接一岁,“腊祭”从不间断,沿习演变下来,就形成了民间的春节习俗 。
人们为什么称春节为“年”、“过年”呢?据记载,所谓“年”,是源于古代的计时单位 。古文中,“年”字原是“稔”(rěn)字,是果实谷穗成熟的意思 。古人注释为:“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古以为岁名 。”《谷粱传·宜公十六年》中记载:“冬,大有年 。五谷大熟为大有年” 。所以“过年”以示庆祝 。谷是一年一熟,“年”以后就逐渐引申演变成为时间概念,成为岁的代称 。
入年界
春节前一二个月,永定客家人除抓紧时间赚钱外,还把裁缝师傅请到楼里来,为各家男女老少量身定制新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基本上改为到商店去购买成衣 。冬至前后,开始酿酒、腊肉 。
春节前10天半个月,家家户户要进行一年中最全面、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俗称“扫屋” 。人们把自己住的土楼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整理得整整齐齐,还把被单、床单、蚊帐、凳、桌等洗得干干净净 。妇女还要多砍柴割草准备过年,原因很简单,一是元宵节前一般不上山砍柴草,必须备足所需,二是春节后很可能进入雨季 。春节气氛从此渐浓 。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是灶君老爷回天堂奏事日 。各家各户将烟囱等打扫干净,晚上送灶君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到了除夕夜再请灶君回来 。送灶君老爷,事先写好灶疏(写上一家大小姓名年龄),准备好元宝、香烛、供品,在灶边置一“八仙桌”,将供品放在桌上 。全家老少在灶君神像前祭拜,虔诚敬送灶君老爷返回天庭述职,祈求灶君老爷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多美言,赐福消灾,来年财丁两旺,合家平安 。一般人家拜祭时只向灶君老爷祈祷几句“赐福消灾,保佑合家平安”之类吉祥话 。有的人家还要郑重其事地摆祭,读祭文,祭文如下:“惟君,仍合家之主,君为五祀之先,朝炊墓厨,岂无亵渎之处;合家兴旺,全赖扶持之力,既感恩于平日,敬酬谢于此夕,伏冀神君,俯鉴微忱,保长幼以安宁,佑添丁而增福 。尚飨 。”这一风俗,如今除少数老人外,多已不行 。
有些地方如湖雷镇弼鄱村,入年假前人们要向当年有人去死的孝家送年,即送些粉干、线面之类的东西,谓之送福 。人们认为,过了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就不能再向孝家送年了,再送就是不吉利了 。
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开始,俗称为“入年界”,又称为“入年假”,家家户户备年货,包括糖果、水果等 。入年界俗称“鬼锁山门”,妇女们不再上山砍柴割草 。
墟天,农村集市贸易的日子,俗称墟日,永定各个乡镇墟天不一,或逢农历二、七,或逢农历三、八,或逢农历四、九 。春节前几天最接近除夕的墟天,是一年当中人们采购年货和进行集市贸易最重要的日子,永定客家人称之为“年墟”、“墟王”,所以这一天是每个墟场一年当中最为热闹的 。
入年界后,外出务工、经商的人能回家的都纷纷回家过年,谓之“百鸟归巢” 。当游子们一回到家乡,便感受到了浓浓的节日气氛,还有像客家酒娘那样醇香厚重的亲情、族情、乡情 。许多村落的孩子们兴高采烈盼过年,天天敲锣打鼓,喜迎春节 。
农历十二月二十七八日左右,一般人备好过年用的猪肉,有的人家则杀一头自家养的大猪,主要用于馈赠亲戚、朋友,每一户亲戚要馈赠二至三市斤猪肉,馈赠岳父家的肉更多,新结婚姻亲馈赠的猪肉数量则更为可观,否则男家会被人耻笑为“孤寒鬼”,即小气鬼 。这两天家家户户开始蒸年糕(俗称糖糕粄,厚达四五寸) 、菜丝粄等等,家家户户忙到深夜 。当年有老人去世的,不能蒸年糕,同宗的各家各户都会给有老人去世的人家送去一块年糕,以示慰问 。
抚市镇鹊坪村的黄泥丘自然村,过春节只做糍粑而不蒸年糕 。相传他们的上祖在某一年春节前几天,刚出锅一大“床”年糕,就有窃贼来偷,上祖大喊“捉贼”,那贼见不能得手,便把那“床”年糕放在大门槛下,然后撤腿就跑 。上祖追贼心急,没留神脚下,刚跨出门槛时竟踩滚烫、尚未凝固的年糕上,疼得昏倒 。那年春节全家感到晦气,从此该村人过春节再也不蒸年糕,而代之以做糍粑 。
500多年来,每年除夕前一天,坎市镇小溪村家家户户要到祖祠给祖宗送“岁饭” 。他们用小的红木桶盛饭,插上筷子、饭勺子,放一把芹菜、大蒜,并插上梅花,谓之“岁饭”,寓意勤劳听算(听算即如意),还要点亮油灯 。祭拜后回到家中,放鞭炮迎接,把油灯放到灶炉上面,边放边说“福星高照、财丁兴旺”等之类的吉语 。
除夕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有的年份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是农历年中最后一天,又叫除夜、岁除、大年夜、年三十 。
这一天,大家更加忙碌 。辛勤劳作了一年的妇女们不敢懈怠,早早就起床,到菜园去完成这一年最后一次为蔬菜施肥、浇水的任务,农历正月初五以前是不能挑尿桶的 。早饭后,大家便忙于杀鸡杀鸭、买猪肉,祭拜天神、土地神、灶君爷、妈祖等诸神,张贴楹联、门神、福字、年画,挂灯笼 。按传统习俗,正月初一至初五以前,即使来了亲戚、朋友,也不能杀鸡宰鸭,宴请用的鸡鸭一般都是除夕这天杀的,不过如今这一习俗已被逐步改变 。。
早饭后,凡是当年添了男丁的就要派人到祖祠打扫卫生 。各楼祖堂挂起祖宗画像,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供品等,祭祀祖先 。午后,陆续有人携礼盒、3牲、鞭炮、元宝、香烛等祭品前往祖祠拜祭进香 。烧香时由老一辈人负责恭请祖宗,祭祀完毕,请祖宗归位 。每到除夕中午以后,祖祠香火缭绕不断,鞭炮、土铳声不绝于耳,一直延续到当天黄昏 。近几十年来,这一习俗已经逐渐淡化 。
除夕这一天,被认为是上界神仙鬼怪下凡之日,因此永定客家人这一天要祭祀的神明特别多,如祭祀天神、观音、妈祖、土地伯公等等 。
除夕中午,家家户户将柚叶放入锅内水中烧开,每人都要洗柚叶热水澡,其意是把污秽、穷气、衰气洗掉,干干净净地进入新的一年 。然后换上新衣、新帽、新袜、新鞋,换下的脏衣服当天要洗涤干净 。每家每户都要在厨房内挂一把芹菜、大蒜,寓意来年勤俭、“听算”(心想事成),一直挂到过完元宵节 。下午二三点钟后,他们便开始准备年夜饭 。
除夕这一天,每座土楼大门贴春联,两边悬挂大红灯笼,灯笼上书郡望、姓氏;家家户户都把春联贴于楼门、房间门上,门楣贴“利是”,门扇贴门神或“福”、“大吉”等字,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还有精描细做各种图案的福字,图案有寿昆、寿桃、鲤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中国这一习俗起源于宋朝,在明代开始盛行 。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提高 。
除夕这一天的禁忌繁多,如忌说鬼、死、杀等不吉利字眼,忌打碎碗碟,忌恶声骂人,忌随地大小便和泼污水,忌将酒、灯、油搁在地上等 。如果小孩犯忌,家长应立即说“童言无忌”来补救 。如果不慎打碎器皿,则应赶紧说句“岁岁(碎碎)平安”之言 。如此等等,以求逢凶化吉 。
年画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年画《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满足了人们喜庆新年的美好愿望 。除了贴春联、年画、门神、春牛图之外,永定还有在厨房、粮仓、牛栏、猪圈、鸡栅、厕所等门上则贴上用红纸写有“财丁两旺”、“六畜兴旺”等红纸桃符的习俗,甚至水缸也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 。大厅和卧室、客房均贴上年画,增添喜庆气氛 。
当年谁家死了人,这一家便被称为孝家 。孝家贴的春联,当年死者是男的用蓝纸,女的用黄纸 。孝联一般为:“守制三年容易满,思亲百世最难忘 。” “守我堂前三年孝,不知户外四时春 。”横批:“音容犹在 。”也有许多孝家此时不贴春联 。
除夕吃年夜饭表示全家大团圆,充满团结、祥和、敬老爱幼的气氛 。这顿饭是一年中最隆重、最丰盛的家宴,其中3样菜和“压年饭”必不可少:一样是白斩鸡,鸡头要向着家长,表示尊敬长辈,又寓意“金鸡报晓”“来年顺景”;鸡头不能动,正月初五以前来了客人,便对着客人,客人多时便对着客人中的长者 。另两样是豆腐与鱼,“腐”与“富”“鱼”“余”谐音,寓意“富贵有余” 。“压年饭”“长年菜”,寓意长年有饭有菜、丰衣足食 。
吃年夜饭有不少规矩:一是分居后的儿子要与父母共吃“团圆饭” 。二是年长老者一定要坐上位,然后按辈份往下排 。旧时还有个规矩,上座要预留几个空位,放几个空碗和筷,意在让已故的先祖也回来团聚,还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以示敬祖 。长辈讲几句吉利话之后开始吃饭 。三是所有制作好的新年菜肴,每样至少要端一碗上桌,表示丰盛 。四是平时不准小孩饮酒,但除夕团圆餐可破例让小孩饮少量酒 。五是男女老少不能说任何不吉利的话 。有的人担心小孩无法遵守,就事先在餐厅墙上贴上写有“孩童之言,百无禁忌”字样的红纸条 。六是如不慎跌了碗筷,边收拾边念:“大吉大利” 。
如打破了碗就要将破碗用红纸包好放在不显眼的高处 。七是晚辈要给长辈敬菜敬酒,并祝老人福禄寿全,鸡腿只能让老人小孩吃,以示尊老爱幼 。八是鸡头、鸡翅、鸡腿(俗称鸡臂)要到正月五以后,没有客人来才可以吃,鸡头象征“头头彩彩”;不能把鱼全吃光,有些地方则规定整鱼不能吃,谓之“放盘”,寓意“年年有余(鱼)”;吃带骨头的食物忌说“骨头”,要说成“财喜佗” 。九是有些地方如果农历当年有老人去世,桌上要加放一双碗筷 。
吃过团圆饭之后,晚辈给老人、长辈给孩子分发用红包装着的压岁钱,晚辈对长辈要说“过年添福添寿”等好话,长辈对孩子要说“过了新年快高快大”、“读书进步”之类的好话 。家家户户还要在厨房烧香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上天向玉皇大帝奏事的灶君老爷回来 。
夜幕降临后,楼内各处点上油灯(如今多以电灯代替),通宵灯火通明,俗称“照岁”,从年初一到初十都要“照岁” 。
传统的说法,初一鸡日,初二犬日,初三猪日,初四羊日,初五牛日,初六马日,初七人日,初八谷日,初九麦日,初十粟日 。从年初一至年初十,早上起床均要先煎茶,后焚香敬神,祈祷上苍保佑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初七回家要买豆腐、葱、芹菜,谓之聪明智慧,识划识算 。洪山乡有些村子则仅在除夕至初五照岁,其中只有初三晚上不照岁,相传初三晚上是老鼠嫁女,特意不照岁,使老鼠看不见路而跌死,来年无鼠灾 。
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相与赠送,称国“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除夕之夜,全楼的宗亲聚集于祖堂、门厅等处守岁,期待着新春和来年幸福吉祥 。大家欢聚一堂,聊天、品茶,吃水果、花生、糖果等,孩子们到楼外去竞相燃放烟花、鞭炮,敲锣打鼓 。至次日拂晓,整个村落的鞭炮声、锣鼓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
春节开门,“开大门” 。时辰一般是除夕夜11点(交子时)后的吉时,不应与家主生肖相冲 。等到好的时辰,每座土楼的大门和厨房门洞开,楼主以年高长辈为首,在大门口摆上菜酒、斋蔬果品,选定大利方向,对准喜神,或者贵神,或者财神,焚香敬神,鞠躬祭拜,口中念着“手擎门闩合楼平安,正月初一大门开,富贵丁粮福进来,东南西北皆吉利,合楼老少皆顺遂” 。“开门大吉,顺顺遂遂,脚踏四方,方方得利” 。“开门大吉,大吉大昌”等希冀、保佑全楼宗亲新年吉祥如意之类的话,祭拜之后,把香火插在大门门框一侧,并燃放长长的鞭炮,有的还要放烟花礼炮 。鞭炮声、烟花礼炮声震耳欲聋,此起彼落 。
这一仪式表示辞旧迎新、迎春接福 。上世纪初以后,逐渐发生变化,主持这一仪式的不一定是年高长辈者,有的楼各户轮流主持,有的楼各户代表都到场,无所谓由某人主持 。厅堂、灶堂、大门、小门均点上大红烛,焚香礼拜,迎接新年,迎接财神 。与开大门的同时,楼内各家各户也分别以同样的方式在自家厨房门口举行“开门”仪式 。如今各楼开大门的鞭炮,或楼内各户人家合资购买,或一年一户轮流准备,也有经济条件较宽裕的家庭另外购买,合并燃放 。
“开门”之后,进厨房点蜡烛、烧香、拜灶君老爷,迎福、贵、喜、财诸神进厨房,最后化彩(烧纸),放鞭炮,燃礼炮,以求全年大吉 。大门、厨房门直至天亮都敞开着,谓之招财进宝 。
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这天,人们穿上新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 。起床后,女的下厨房准备早餐,事实上饭菜隔晚已经做好了,再热一次就是 。男的到祖祠拜祭 。祠堂祭台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素食贡品,老少行礼,礼毕回家吃早餐 。
早餐后,做父母的携着小孩到长辈家中拜年,见了长辈行鞠躬礼,送上“利是”(红包或礼物),并祝长辈“长命百岁”“新年快乐” 。长辈也还礼,向小孩发“利是”和糖果,并祝福晚辈“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那些辈份高、年岁大的老者,几乎一整天都要接受晚辈登门拜年,虽累点但也感到欣慰 。平辈见面互相道贺、祝福,恭喜发财,互送“利是”和糖果给对方小孩 。大年初一相互见面忌问病讨债,否则不但讨没趣 还会引发纠纷 。
上午,人们聚集到楼内的祖堂,互相祝愿新年快乐、万事胜意 。在族长的主持下,全体宗亲祭拜列祖列宗的遗像,并由族长讲述祖宗的功德,向孩子们训示一番做人的道理,晚辈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接受亲情、亲族教育 。接着,各家各户除了留下负责接待来客的人之外,人们纷纷到别楼去向族人拜年、馈赠礼品,恭祝来年大吉大利,逢人要说上祝福之类的好话 。进过门的新婚媳妇,在婆婆或者嫂子的带领下,挨家挨户去向邻里亲房拜年 。
许多地方大年初一要举行新丁、新婚酒礼 。男丁均到本姓祠堂喝新丁、新婚酒,花生、大豆配酒,大人们坐在正厅酒桌喝,小孩们围坐在“谷笪”铺好的地板上吃,之后看舞狮 。下午妇女集中在居住地的下厅,以青菜配酒 。晚上,长辈们在住居大厅上喝酒,菜肴丰富,酒菜均由新丁、新婚家负责,然后看舞狮表演,放礼炮 。
正月初一,培丰镇孔夫村张姓四房特别重视“挑新丁” 。这一天,上年生过男孩的家长要备好“鸡、猪、鱼”三牲,猪头一个,大雄鸡一只,鱼一条和酒茶 。只要有祖祠都要去,先到7世祖祠再到3世、4世祖祠,最后到开基祖祠敬上祖,到了3世祖祠时大家都要来齐,统计好新丁人数后再到开基公祖祠 。整个四房在过去的一年里添了几个人丁,一目了然 。
旧时,城关片(含凤城镇、仙师乡、峰市镇、金砂乡、西溪乡等)有大年初一送春牛的习俗 。每个队由三五人组成,有吹唢呐的、打小鼓的、敲小钹的,在每家每户门口吹打,送上春牛图和“?贺新禧”红贴,主人会给红包 。
年初一禁忌多,除了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外,还不能换衣服,不能扫地、倒垃圾,连放鞭炮时落下的碎纸片也要等到第二天才可以清理,以免财气外流,不能放牛、放猪、放鸡鸭,不能打骂小孩,不能动土,不能打破家杂,万一打破了,忌说“打烂(破)”,要说“打碎”,可以兆示“岁岁平安” 。这一天还不可汲水,要让井神休闲,水缸要预先挑满水备用 。还有许多人家大年初一的早、中、晚餐都是素食 。
年初二
初二是走亲访友的日子 。弯弯的山道上,一群又一群回娘家的妇女及携带的孩子,一拨又一拨到别个村的朋友家去做客的男男女女,鱼贯而行 。这是一年当中难得一见的风景线 。媳妇要回娘家给父母拜年,有孩子的要带上孩子一同前去,礼物有鸡腿、年糕等,女儿要给父母亲红包 。母亲要交待小孩,吃饭时,不能吃鸡头 。过去的人认为鸡头,谐音吉头,万事由它带头 。这天新婚女儿女婿回娘家,送礼切忌单数,应送双数 。这天如有登门售财神像者,不欲购时应说“已有”,切忌说“不要” 。
妇女们若初二没有回娘家,则要到初四那天才能成行;若回娘家的当天没有返回,就得到初四那天才能返回 。初二开始就可以到井边提水了,大家都抢先去提水,说是去挑金挑银 。
永定有的地方认为初七、初八是不吉利的,因此有“七莫去、八莫归”的说法,即初七不走亲戚、初八不从亲戚家回来 。
年初三
初三,俗称为“穷鬼日”“送穷日” 。永定客家人年初三早晨起床后,全家便动手大扫除,俗称“扫穷鬼”,扫得越干净越好,地上有一点点纸屑之类东西没扫净就会视为“穷鬼” 。打扫时还要念“穷鬼出,富贵入” 。打扫的垃圾集中起来,连同3支香(不点燃)3张纸送至远离家门的野外河边、路边点火烧掉,并燃放鞭炮,表示已将“穷鬼”赶走 。其实,初一、二没有扫地,初三进行大清理也是应该的 。
因为初三是“穷鬼日”,全家老少均不去别家串门,妇人也不宜回娘家,以免把“穷”送给别人 。如有特殊情况非到别家登门不可,要将屋主人叫出门外叙谈,客人自觉不进门,主人也不会邀客人进门 。
年初四
初四,开展文娱体育活动,又叫“闹新年”“搞新年” 。永定客家春节期间的民间娱乐活动内容非常丰富,节日主要舞龙舞狮、踩船灯、高跷、十番音乐、汉剧、木偶戏、武术表演、篮球比赛、放烟花、唱山歌、唱小曲、弹琴、拉二胡、吹笛子、吹树叶、下象棋、打纸牌等 。
初四这一天,也是走亲友的好日子,是年初二的补充 。所以初二、初四成了亲友互访的日子 。
年初五
初五谓之“开小正”,十五谓之“开大正” 。早饭后家人要摆上3牲敬神,然后在大门两侧插上烛火,俗称“火烧门前纸,各各寻生意” 。俗话还说“初五初六,有酒也无肉” 。意思是过了初五,春节高潮已经过去,各人要去干各人的活干了 。“小正’后可以开始到田间劳动 。“大正”过了,春节就告结束 。“小正”和“大正”之日,家家也要烧香放鞭炮、拜天神 。
初五以后,如果立春已过,就开始有人祭祖了 。一般是先祭近祖,而后祭远祖,按血缘关系由近至远逐次进行 。近几十年来,因为许多人初五以后必须出远门从业,便破除旧习俗,无论立春是否已过,初五后即上坟祭祖 。
有些村落的人每年正月初五吃完早饭后,由本村去年产生的总理牵头进行一切祭祀活动,然后重新在诸神面前再次产生明年的总理和高名 。
祭祀开基祖或年代久远的上祖更为隆重,通常都有约定时间,每年祭祖活动以各房轮流抽头(一般为头年添新丁之家),负责筹备,向各房收钱 。届时,轮到值年的裔孙要准备好喇叭、乐队和所有供品,早上先到祠堂祭祖宗,摆上供品,由宗族中有一定身份地位的长辈主祭,值年的裔孙作为陪祭,礼生(司仪)根据情况主持单献礼或者双献礼 。专事念祭文的祝生念完祭文后,进香、跪拜、烧纸、化财宝、放鞭炮 。
祭完宗庙,祭祖大部队出发,土铳开头,鸣锣开道,接着是高灯、条幅,条幅上写着公祭某郡某府始祖某公等字样,乐队和抬(挑)着供品的队伍紧随其后,浩浩荡荡走到墓地 。
到了墓地之后,众人先割草,打扫墓地,而后压血纸、挂白,摆上香案、供品,点上蜡烛、香,开始参拜祖宗 。礼生在旁唱礼,主祭跪在墓堂中间,陪祭跪在主祭后面,其他裔孙也要在墓地上跪拜,礼生读祭祖文 。喇叭奏乐后,烧纸,放鞭炮 。祭完后,众人将猪羊五牲等切好下锅煮熟,大家在墓地上吃饭喝酒、猜拳、行令,商讨建设家乡的公益事业,酒酣饭饱后大家才回家 。有些地方祭祖之后不在墓地用餐,而是到负责牵头的那房人家吃饭(最多达八九十桌) 。
旧时,代耕上祖“蒸尝田”者,每年可用规定数量的粮额,以抵田租折钱,负责购买祭祖的食品和用品,供扫墓祭祖用 。有的还要购一头大生猪到墓地宰杀 。祭祖完后,祭祀用的鸡、猪、鸭、鱼等食品,或在墓地当场烹煮用于午宴,或当场按人分配 。而大房宗族祭祖完后,则将供品集中在宗祠里按规矩分配:男丁老人60岁以上、70岁以上,80岁以上到场者分配数量有差别,有文化者分肉半斤等,剩下的按人丁平分 。
有不少地方除了春祭外,还有秋祭,秋祭一般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前后,仪式与春祭差不多 。春祭一般从立春至清明;秋祭一般在农历八月中、下旬 。
祭祀祖宗最隆重、规模最大的,是元宵节之后高头乡江氏祭祀高头江氏开基祖百八郎的第十世孙江宽山(字东峰,1507~1561),从明代嘉靖年间到现在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
明嘉靖年间,广东饶平巨寇张琏等聚众万余常劫永定县金丰各乡,多次被江宽山率子弟击溃,但在明嘉靖四十年(1561)正月十六日那次战斗中,他与3个儿子和一个侄儿同时遇难,当地特建“东峰祠”以资纪念,并视为保卫家乡之神 。后迁台湾的永定江姓便把这种信仰传到台湾 。加上因东峰公传下的子孙特别多,分布很广,东峰公“显灵”保佑人的种种传说,更是把他神化,所以受到特别隆重的祭礼 。台湾台北县的三芝与板桥湳仔、四汴头等以江姓为主的地方,也把东峰公奉为神灵 。
高头乡江氏每年祭祀东峰公,参加者有省内外、海内外江氏宗亲上千人,最多时达数千人,场面甚为壮观 。
东峰公墓距高东村有10公里之遥 。祭祀前一天晚上,许多江氏人家半夜出发去争烧“头香” 。天未亮,在首事们率领下,吹喇叭的、擎凉伞旗幡的、抬猪的、牵羊的、挑酒和坐轿的、扶老携幼的,络绎不绝向墓地行进 。数十把土铳接连不断地放,直到墓地 。上午10点多钟参祭人大致到齐,人山人海,长达两小时的祭祀仪式才正式开始 。祭毕,铳炮声四起,人们围成四五十个小圆圈,“做新丁”的人便把祭品全部分给大家 。活动结束后,由首事们席地摆出几十桌酒菜宴请异姓来宾 。晚上,首事们则大摆宴席,欢请亲朋和村里有名望者 。
岐岭乡下山村每年祭祖只祭一次,清明前结束 。正月初十日全村陈姓人去祭总墓即田婆太墓,田婆太未祭之前任何人不准在正月初十前祭私墓 。正月十五日公祭新丁地,全村陈姓刚到60岁的男丁,第一次可以坐在地坟塘,61岁以上老人则在墓堂外聚坐,酒席钱由新丁家长支付,正月十五日夜在添新丁家的祖坟大闹花灯,祈求全村财丁兴旺 。闹灯后,各户把灯迎回家,家家户户放鞭炮,迎灯进灶台 。
在永定溪南地区家祭的日期为除夕、清明、端午节、中元节、重阳节 。除除夕日挂祖宗像、立祖宗牌位外,家祭仪式都一样 。
【永定客家人的春节习俗】 家祭、春祭、秋祭的礼节都一样,即一就位,二奉馔,三上香,四酌酒,五叩首,六礼毕 。
- 客家人春节吃什么菜,大有文化
- 客家人的“七夕水”
- 客家立夏风俗
- 客家七月半中元节习俗
- 客家冬至习俗
- 江西铜鼓客家人春节习俗
- 老人适合怎样运动 老人不宜做什么运动
- 缅甸生肖文化
- 海外看民俗:美国人的幽默
- 三峡人的传统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