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七月半中元节习俗

中元节,又称“鬼节”、“七月节”、“ 盂兰盆节”,中国人过的中元节大都在七月十五,而客家大部分地区在七月十四,据说是宋代末年人们正准备过节时,元兵突然入侵,为此客家先民提前一天祭祀祖先、普渡亡魂,以避兵乱,这样就形成了客家人七月十四过节的习俗 。
中元节是我国民间三大鬼节之一,正月十五汉族称上元佳节,庆贺元霄,七月十五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称下元节,食寒食,纪念贤人 。
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民间也称鬼节或者七月半,所以七月又称为“鬼月” 。古人认为,人死后进入地宫,但是中元节这天,地宫之门会打开,让已故祖先回家团圆,中元节既是佛教节日,又是道教节日 。佛经中记载有目连救母的故事,佛教徒据此兴起盂兰盆会,以追荐祖先、祭祀孤魂,故中元节又称为“盂兰盆节”,道家以中元日为地官清虚大帝诞辰,地官主赦罪之事,传说在七月到人间赦罪,因其宫属地,主管鬼神幽冥之事,所以道士于此日讲诵经文,超度众鬼,而追怀祖先者也要在此日祭祀地宫,为先亲祈福 。
在过节这一天,客家地区家家户户都有吃鸭子的习俗 。这个传统的由来,民间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此时正是鸭子肥美的时节,也有人认为,由于季节原因,此时吃鸭肉能祛肝火,防秋燥 。
【客家七月半中元节习俗】 此外,还有一说是,由于过节时先祖会回家探亲,但没有船过不了奈何桥,于是,世人就要杀鸭子,让先祖渡河回来,久而久之,习以成俗 。还有主要习俗如下:
1、祭祀祖先 。到中元节,一般在上午举行家祭,下午祭扫祖墓,携香烛、时食、纸钱等,到祖先坟前祭奠,添筑坟茔 。还有的客家地区又分为遥祭和近祭,即一种对祖先(一般上至三代)进行遥祭,另一种较为隆重,即携香烛食物对前一年或当年去世的亲人的坟前祭拜 。还有的地方祭祖活动持续数日,七月前半月,延续三日至十几日不等,一般步骤为接祖、祭祀、送祖 。
2、放河灯 。河灯又称“荷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河流,其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
3、超渡亡魂 。中元节要普渡孤魂野鬼 。普度的形式有公普和私普两种 。公普又称“庙普”,一般在七月十五举行,以各村庄的寺庙为中心,由寺庙方丈主持 。私普就是以村庄等居住单位为主的普度,从农历七月初一至三十,众人商议轮流普度,普度的当天下午,家家户户门口摆上丰盛的菜饭酒食,俗称“拜门口” 。
4、放路灯 。在放河灯的同时,有的还放路灯,将灯放置路边,为幽魂照明引路,指示超渡 。
5、入庙祈福 。准备素斋果品去寺庙,施佛及僧,诵读佛教经卷和咒语,报答父母恩情,也为去世之人祈福 。
6、烧寄包 。即以金银纸折成金锭、银锭状,然后和纸制的冥衣一道装入纸袋之中 。纸袋用封条封好,封条写明祖先名讳后焚化,最后把灰烬用纸包好投入江河之中,据说这样先人便能收到,以供冥间使用 。
此外还有放天灯、祭祀土地和庄稼、焚法船、祈丰收、吃濑粉等习俗 。其主题是祭祀、祈福和祈求庄稼丰收和家人健康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