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刀”苗语为JidDobVANGLEb,苗语音译为深潭,因村脚巴拉河中有深潭而得名 。
季刀村位于巴拉河畔,距离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凯里东南部20公里,是凯里市与雷山县交界的一个行政村,地跨巴拉河两岸,东、北接平乐村,西邻高坡村,南界雷山县,是八个巴拉河乡村旅游点之一 。民国31年(1942年)为悦平乡第二保辖地;1950年11月卫悦平乡第二村辖地;1953年属平乐乡;1958年建季刀大队隶属凯里公社;1961年属平乐公社;1984年复改村 。
季刀村是一个典型的苗族聚居地之一,位于巴拉河畔,苗族人口占98%以上,民风古朴,民族节日较多,民族建筑、民族文化保护较为完好 。这里交通便利,秀丽的山水、田园风光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吸引了很多国内外的背包族 。长期以来,这里的旅游几乎处于自然发展状态,保持着数百年来的传统建筑和风格,保持着民族特有的传统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惯,建筑和民风都保持了原汁原味 。
季刀分上下两寨,苗寨沿山而居,依山傍水,古树参天,风景宜人,民族风俗淳朴,动人,浓郁 。下寨前临河,后依山,巴拉河由南向北,后转东,绕村脚而过,隔河为炉(山)榕(江)公路 。全寨苗族聚居,潘姓,110余户,近500人 。村后一片古木风景树,寨前一片水田加河流 。往西南1公里处的巴拉河右岸为季刀上寨,山寨沿山谷两旁居住,呈三角形状,村后依山,古木参天,村寨建筑古朴,吊脚楼木房瓦顶为多,错落整齐,坐东朝西,块状聚落 。有百年粮仓、古花街等,寨前临巴拉河,风景秀丽,隔河为炉榕公路 。
来到季刀苗寨,可以品尝苗家烹饪的苗王鱼(青椒拌素鱼)、酸汤鱼、鸡八块、腌鱼、腌肉、腌汤等巴拉河风味菜肴 。
【贵州凯里季刀苗寨】 主要景点有百年粮仓、神仙洞、埋坛山、牛马腌脚印、鼓藏场、风水树等 。
主要民族节日有农历七月中旬逢卯日吃新节,农历十月苗年节,13年一次的鼓藏节等 。
季刀在何时建寨由于没有汉文献资料记载而无查考,根据季刀老人的回忆,其家族是从今江西南昌迁徙而来,老人的始祖定居季刀苗寨已有11代,按20年一代推算有220多年,按25年一代推算有275多年 。季刀苗寨的百年粮仓,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至今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当时,寨子人口少,住房分散,粮仓也随各户修建,由于社会治安差,盗贼抢劫和火灾时有发生,粮食遭受严重损失,人们为之惶恐不安 。因山谷溪水从这里顺流而下,这里又是寨子的心脏地带,在村寨长老的建议下,人们都把粮仓搬到此地集中修建,在粮仓四周修建住房防守,并安了寨门 。这样,既防火又防盗,粮食不再遭受损失,人们安居乐业,百年粮仓从此世世代代保存下来 。
季刀下寨是苗族古歌活态保留得比较好的寨子 。因之历史的久远和文化的连续性被后人称之为“百年古歌” 。百年古歌也不是仅限百年,苗族古歌的传承在季刀苗寨已经有六七百年的历史,“百年”只是对其活态古歌文化体系的一种泛称而已 。季刀的“百年古歌”内容包括——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和日常生产生活等,由于季刀苗人没有自己的文字,古歌传唱具有传承民族历史的功能 。
关于季刀苗寨的故事还有几个传说 。
关于牛马脚印的来历
传说在远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炙烤着整个天地 。大地上,岩石都被烧烤熔了,树木枯焦、水源绝继,天河也干涸了,人畜都找不到水喝,人们艰难地在烈日和缺水下生活 。这里还幸存一股小水源、长年不断 。人们都从四面八方到这里取水喝 。天上的仙人也拉着神牛神马到这里来饮水 。由此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牛马脚印 。
关于埋坛山的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寨子经常发生火灾 。人们经过大火洗劫后,都很重视防火工作,但火灾也还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长老们便请巫师来看,巫师看后说,寨子对面的山是个火把,对着寨子烧,你们必须在村背后大山顶上安放一个大坛,并择吉日良辰请巫师念佛咒经,请天上神灵保佑 。从此,这座山就叫埋坛山,几百年来,寨子再也没有发生过火灾 。尽管这段故事有迷信色彩不可信,但却反映了老百姓祈求平安的愿望 。
鼓藏场的故事
相传季刀苗寨祖先,喜爱铜鼓和芦笙,逢年过节,吹芦笙、跳铜鼓,热闹非凡 。后来,铜鼓场架鼓的木柱朽了,需要更换,寨老们上山反复挑选,最后选中了一根笔直的树,在择好吉日上山去砍树时,发现有一人被老虎咬死在树脚下,长老们觉得不吉利,若要这根树子来架鼓,等于“引狼入室”,树也不砍了,回来后便把铜鼓埋了,并立下遗嘱:后代不得再搞铜鼓,从此,寨子的铜鼓便销声匿迹了 。
- 贵州凯里亻革家踩亲舞
- 贵州凯里苗家酸汤鱼
- 贵州凯里石龙寨西家文化
- 贵州凯里民俗风情
- 贵州思南上元沙洲节
- 贵州思南甩神节
- 贵州织金苗族谷花节
- 贵州兴义鲁屯白马山与洗马河的渊源
- 贵州黎平侗寨:关秧门节
- 贵州纳雍苗族特色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