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屈原的传说尚未广泛流传前,端午的习俗仍因袭对恶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为主要原则 。
悬艾叶、菖蒲、蒜头:
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 。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 。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於其上 。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 。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得注意 。宝山县有谚语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 。
江南地区,有的习俗是在端午节饮菖蒲酒,则其药用效能就更为直接 。通常是在节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黄,浸入酒中,节日便可饮用 。
写符念咒:
除了用艾、菖蒲和蒜这“端午三友”驱鬼外,还有一种重要的驱鬼方法,是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 。挂驱鬼符还有一些严格的仪式 。如有的要求必须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时书写,书写材料用生朱,砚内、书写人口中必须放上硝石等 。较为通行的符咒有:“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类 。上海人过去在端午节悬挂钟馗像于门口,正是这种辟邪风俗的继续与演变 。另外,类似于此的祛鬼禳魔的习俗,还有在儿童额上点雄黄酒 。节日一早,妇女们便将儿童耳上夹艾蒿,头上戴菖蒲,然后用雄黄酒在额上写一个“王”字 。据说,这样可使百鬼畏惧,保命长生 。
饮雄黄酒:
中国江南民间端午节有吃“五黄”的食俗 。“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 。神话传说《白蛇传》中,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出蛇身的原形 。故而,民间便认为蛇蝎蜈蚣等毒虫可由雄黄酒破解,端午佳节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身体健康 。
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应劭的《风俗通》则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 。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 。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 。”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 。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 。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
饮雄黄酒:
中国江南民间端午节有吃“五黄”的食俗 。“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 。神话传说《白蛇传》中,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出蛇身的原形 。故而,民间便认为蛇蝎蜈蚣等毒虫可由雄黄酒破解,端午佳节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身体健康 。
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应劭的《风俗通》则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 。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 。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
【端午三友与五色彩线 端午节的驱邪风俗】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 。”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 。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 。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
- 福建平潭端午节习俗
- 小暑民间传说与习俗
- 傣族传统饮食文化
- Python|社交平台封禁40个与吴勇相关账号
- 老北京民俗 腊月二十七杀公鸡与洗疚疾
- 老北京与唐三彩
- 王昭君与桃花鱼的美丽传说
- 处暑时节的习俗与养生保健
- 白族符号霸王鞭
- 红豆的功效与作用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