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翻译|从学术成果到产品转化,创业仅一年点亮存算一体大算力芯片,后摩智能做对了什么?( 五 )



一旦做成 , 就有国际竞争力
创业邦:后摩智能做存算一体大算力芯片 , 这件事的意义是什么?
吴强:此前 , 存算一体芯片更多被用在小算力领域 , 而我们是第一个将这种技术用到了智能驾驶等大算力场景中 , 并且在产品化和商业化方面都作出了探索和拓展 。
从技术角度来讲 , 存算一体技术取得了突破 , 证明了这种架构是可以用在大算力上的 , 这在业内是件好事 。 而对国家而言 , 也需要自主研发的大算力芯片技术 。
创业邦:这种技术的优势有哪些?
吴强:传统芯片架构是以逻辑单元为核心进行计算的 。 存算一体架构的设计围绕数据的存储和调取展开 。 以数据为核心的AI计算就非常适合采用这种架构 。 它能解决AI芯片计算的根本问题 , 例如存储、功耗等等 。 同时也是最接近商业化落地的技术方向 。
创业邦:为什么之前很少有人考虑用存算一体架构来设计大算力芯片?
吴强:一方面最初的存算一体技术不适合大算力 。 当时相关领域采用的存储介质基于NOR Flash 。 这种介质不仅读写性能差 , 擦写次数也比较少 。
因为这些问题 , 早期的存算一体芯片只能进行一些串联操作 , 没有办法把中间结果存储下来用于并行计算 , 只能用在小算力场景里 。
2017年左右出现了新型的存储介质 , 有很强的读写能力 , 可擦写性能又非常好 , 能够利用中间结果做并行计算 。 这种新技术的出现 , 让存算一体架构有了进行大算力计算的可能 。
此外 , 存算技术的人才储备多在学术界 。 但大算力芯片是非常复杂的工程 。 除了学术能力外 , 团队还要有很强的工程能力 , 考虑如何量产等问题 。 工程能力不足 , 也是这种技术没有应用到大算力领域中的原因之一 。
创业邦:英伟达、AMD这些巨头已经在大算力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了 , 为什么还要创业做这件事?
吴强:这和大环境有关 。
芯片有很强的技术壁垒 , 创业公司从中抓住机遇很难 。 我之前在美国读书和工作了近20年时间 , 看到能够做这件事情的 , 都是英伟达、AMD这样的巨头 。
因为地缘因素 , 中国芯片行业被“卡脖子”后 , 国家对大芯片的需求迫切 , 无论是政策 , 还是资本 , 都在鼓励大家在这个方向上努力 。 当时我们判断 , 这是一个适合布局的历史机遇 , 无论从国家战略 , 还是从商业价值上看 , 中国都有机会从中诞生芯片巨头 。
然后是怎么做的问题 。 机会虽然存在 , 但还是要思考怎样做才能达到最大的成功率 。 我们当时的想法很清晰:既然很难正面挑战英伟达这种巨头 , 那就采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来另辟蹊径 。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弯道超车 。
创业邦:开始创业后 , 第一个大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吴强:把产品方向定义下来 。 虽然技术大方向有:做存算一体 , 做大算力 , 做AI芯片 。 但在这个大方向下 , 我们具体要做的事情是什么?还是要细化下来 。
细化工作其实就是研判产品的应用场景 。 即便是AI芯片 , 应用场景也有很多:安防、AIoT、智能驾驶……创业公司总要聚焦 , 选择场景切入 。
我们最后选择是“先边后云”:先从边缘计算入手 , 再做云端AI算力 。 落地到智能驾驶、泛机器人的细分赛道上去 。
创业邦:能详细介绍下思考的过程吗?
吴强:主要是三个方面的思考:首先是看市场空间是否足够大 , 其次看巨头在这个领域里的壁垒深不深 , 最后看存算一体芯片的优势能否发挥出来 。
比如市场空间 , AIoT的市场空间也很大 , 但它碎片化程度高 , 单独到某一个细分方向上空间就很小了 。 安防也是这样:两家公司就占了80%、90%的市场份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