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翻译|从学术成果到产品转化,创业仅一年点亮存算一体大算力芯片,后摩智能做对了什么?( 二 )


创业邦:公司现在有多少人?刚开始时呢?
吴强:到今年4月份 , 已经发展到有100多人了 。 我们公司2020年年底注册 , 2021年初才开始真正运营 , 当时团队只有几个人 。
创业邦:这么多人 , 主要都在哪些团队?
吴强:主要是研发团队 。 大算力芯片技术含量很高 , 具体的研发工作又分了几层 , 很复杂 , 需要比较强大的研发力量 。
首先我们需要的是存储和存算相关的人才 , 这样的人才需求是很多用传统方式做AI芯片的公司所没有的 。 拥有一支比较豪华的存储和存算团队 , 算是我们公司的一个特色 。
除此之外我们也需要AI芯片设计人才 , 培养AI芯片团队 。 国内AI芯片行业里 , 核心IP设计人才不是特别多 , 大部分国内芯片设计团队还是针对机器人领域 , 做集成化的SoC 。 但存算一体芯片是非传统架构的新技术 , 不能简单地集成 , 就要求我们拥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 。
所以我们的前期团队 , 在核心技术、架构、电路等研发方面投入的人员最多 。
创业邦:初创团队的成员背景是怎样的?
吴强:团队刚组建的时候 , 主要成员都是学术背景 , 因为需要很强的原创科研能力 。 同时做大芯片 , 也需要在人工智能、车规级芯片等方面有很强的工程能力 。 但最初的团队 , 还是以具有存算一体领域原创科研能力的人为主 。
初创团队成员本身都是非常稀缺的人才 。 没有他们 , 后摩智能是不可能诞生的 。 毕竟我们是一家将新兴技术作为立命之本的芯片公司 。 但科研能力只代表了团队有创新的可能 , 公司还是需要逐渐变得更强 。
大芯片是非常系统化的工程 , 需要团队不仅掌握AI技术、SoC集成、IP设计方面的能力 , 还要能够将这些能力转化成为软件、应用、算法等形式的解决方案 。
在这之后 , 我们还需要形成可以落地的产品 , 自然也需要能够研判产品需求、定义产品、开拓市场的人才 。
总而言之 , 只有一支立体的团队 , 才有可能将创新的技术优势 , 转化成具有产品优势的实用产品 。
想要做出对的产品 , 首先要做正确的事情 。 所以我们团队在很早的时候 , 就吸纳了一批资深的产品专家 , 确保我们在能做对的产品前提下 , 能够正确地做事 , 通过技术手段把大算力存算一体芯片真正实现出来 。

公司是一支球队 ,
每个位置都需要明星
创业邦:能介绍下团队的组建过程吗?
吴强:我之前的职业生涯中 , 恰好和工业界、学术界都有交集 。 有了想法之后 , 我发现这种交集是稀缺资源 。
因为想要把存算一体芯片做出来 , 不只是找到一个人就能解决的事情 , 而是要找一系列的人 。 比如有人做架构 , 有人做电路 , 有人做工艺……各个环节都要有人 , 才能做成 。
在最核心的技术方面 , 我们找到了国内做存算技术最强的年轻一辈 , 和他们沟通 , 邀请他们进入团队 。 与此同时 , 我在半导体行业有20年的工作经历 , 自己也是做大算力芯片出身 , 有资源把工程团队组织起来 。
创业邦:研发和工程是非常不同的两种工作思路 , 后摩是怎样协调两支团队工作的?
吴强:我自己就是拥有学术背景和工业背景的 。 科研、工程人员都有接触 , 也理解他们的想法 , 能起到桥梁的作用 。
协调二者的工作 , 需要定一个基调 。 后摩智能就很明确:我们不是大学 , 不是科研机构 , 是一家公司 , 生存是第一要务 。
但我们做的事情又和先进技术相关 , 是走在技术前沿的公司 。 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掌握最前沿的技术 , 甚至还要比同行领先半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