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翻译|从学术成果到产品转化,创业仅一年点亮存算一体大算力芯片,后摩智能做对了什么?( 三 )


这个基调从一开始就要和所有人同步 , 把大家的思想统一起来 。 在此之后 , 才会落实到具体的事情上来 。
比如对于工程师 , 我们鼓励他们在工程领域之外 , 也能了解下最新的技术 。 用一些方法在团队内部形成这种氛围 。
比如英伟达GTC大会结束后 , 我们就请一位同事来组织讨论英伟达的一些新技术和新产品 , 分析设计 , 这场讨论有50多个同事参加 。
而对于科研团队 , 也要意识到研发需要能够转化成为产品 , 对公司有所贡献 。 因为有些创新适合在学校的环境里做 。 领先行业一步或者两步 , 特别前沿的技术 , 其实不适合创业公司 。
所以从研发立项开始 , 我们就会关注产品落地的可能性 。 前沿技术的研发可以失败 , 但如果完全没有产品落地可能的话 , 那么对不起 , 这件事情可能不适合我们来做 。
创业邦:研发还是产品导向的 。
吴强:对 。 比如有的研发人员更愿意发表文章 , 而不是做一些实际性的研究 , 那这种人可能就不适合在公司里发展了 。 从公司角度出发 , 我们不希望只看到SCI文章 , 更希望这些文章能变成真正的产品 。
从理论到产品的过程会耗费大量精力 。 学术研究不用考虑良品率、修复等等问题 , 但做产品必须要考虑到如何量产 , 怎么测试 。
有产品意识 , 看到自己的成果真正地产品化后 , 会有成就感 , 这才是适合在公司发展的研发人员 。 在后摩 , 只要研究成果能够转化成为产品 , 我们是鼓励同事们去发表SCI文章 , 研究指标领先业内同行数代的技术的 。
创业邦:会要求研发团队也深入参与到工程团队的工作中去吗?
吴超:这是必须的 。 而且在统一思想之后 , 科研团队和工程团队相处也不会有太多矛盾 。
创业邦:如果有矛盾 , 团队怎么解决?
吴强:后摩智能的团队 , 分工和定位比较明确 , 总体来说还好 。
我一直都把创业公司比喻成一个球队 。 一个好的球队 , 需要有好的前锋、好的中场、好的后卫 , 也需要好的守门员——每个位置都需要有明星式的人物 。
公司团队里最核心团队 , 其实也是各个位置上的明星 。 CEO是这支球队的队长 , 是协商解决问题的召集人 。 虽然我有最终表决权 , 但一般情况下都会尊重大家的意见 。
打个比方 , 假如中场出现了问题 , 那我们就以中场球星的意见为主 , 相信他的判断 , 尽可能实现他的观点 。
当然这个过程中也会有争论 , 这时最核心的团队会详细讨论 , 然后大家一起投票表决 。 只不过在表决的过程里 , 相关负责人的权重会比较重一些 。
创业邦:是不是有点像技术委员会 , 只不过表决机制和实际业务挂钩?
吴强:对的 。 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个委员会 , 大家都有权利评论和参与 , 但具体情况不同 , 最后大家的表决权也不太一样 。
创业邦:这需要很大的沟通量 。
吴强:从我的层面来看 , 沟通最多的其实还是产品定义是什么 。 围绕产品定义的讨论和沟通很重要 , 因为它决定了公司的大方向 。
这样的沟通 , 参与者往往有二三十号人 , 要花两天的时间来一起讨论 。 大家可以有争论 , 但最终还是要形成公司层面的决定 。 沟通过后 , 不管原来的观点是什么 , 大家都会往决定的方向努力 , 大方向不会再变 。
当然这是从我的层面来组织的沟通 。 大方向定下来之后 , 更具体的讨论 , 就是局部的团队来讨论了 。 在细节上大家会有分歧 , 会有争论 , 但我觉得这些争论都是小范围内的事情 , 用小范围的委员会机制来决策就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