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libili|短视频想做衣服,为何不自己买布( 三 )


|剪辑式搬运
相比于电影这种有过一轮院线发行的产品 , 剪辑式搬运对于剧综以及主要依托剧综营利的长视频平台 , 威胁本就更大 。
在短视频内搜索2021年热播的《觉醒年代》《功勋》等剧 , 会大量出现盗用版权素材二次剪辑的解说片段;而去年由郭麒麟、宋轶主演的《赘婿》 , 热播期2/3的盗版都来自于短视频;还有剪刀手热衷的《甄嬛传》 , 这部原本76集的古装剧被剪成223集 , 最高一集点赞量高达32万 。
一般情况下 , 合集内片段时长会在几分钟到半小时不等 , 一个母集下面会有几个子集 , 依照顺序看完子集 , 也就相当于看完整集 , 在评论区中 , “哥几个又来追剧啦”的留言经常赫然在列 。 这些账号每获得一个流量 , 也就意味着“爱优腾”少一个潜在会员 。
众所周知 , 长视频每年数百亿花在内容制作上 , 自制或是为版权方支付网络独播费用 , 杠杆非常大 , 与之相对的 , 那种低成本、高收益地持续盗播专业影视内容的行径 , 既破坏了知识产权 , 也干扰了影视行业的正常发展 。
之所以要谈这件事 , 是因为我看到网上一些互联网和传媒股的观察者长期以“唯数据论”来衡量长短视频 , 并动辄得出长视频不是好生意、注定被短视频替代的结论 , 深感这些观念对读者的误导 。 他们的文章纵然堆满数据 , “短视”思维却溢于言表 , 更是影视内容的门外汉 。

《奈飞文化手册》里有一句话——“人们把数据当成了答案 , 而不是提出好问题的基础 。 ”文娱行业是数据说了最不算的一个行业 , 连硅谷的Netflix用大数据拍《纸牌屋》都不过是讲给资本市场的故事 , 真正的核心是它争取到了握有原作改编权的大卫·芬奇来当制作人 。
市面上与“视频战争”相关的观点 , 很多地方都值得商榷 。
首先 , 如果一门生意是寄生在另一门生意合法收益的基础之上 , 那么前者纵然是一时的“好生意” , 最终一定难言长久 , 而它“规范”的过程 , 也就意味着“祛魅”的必然 。
其次 , 有些观察者很喜欢混淆概念 , 权利人一提盗版 , 他们就跳出来说这些被盗版的内容很烂 , 所以侵权有理、盗版无罪 。 这是一个流氓逻辑:强调内容烂就活该被盗版 , 就好比在说一个人瘦弱就活该被抢 。 更何况持有这种逻辑的人认为的烂内容 , 对大多数人而言 , 可能恰是好内容 。
第三 , 这些人经常渲染“会员的本质都是不想看广告 , 愿意花钱的人越多 , 就说明愿意看广告的人变得越少” , 这句话乍看是对的 , 可如果你了解美国有线电视的发展史 , 就会明白这一结论大错特错 。 会员的本质不是不想看广告 , 而是想看好内容 , 如果内容差 , 纵然零广告 , 谁要花时间看呢?
在长视频的历史上 , 比起动动鼠标或等十几秒就会消失的广告 , 真正影响到内容质量的 , 是赞助商决定拍什么样的内容 。 而会员付费模式确立的基石 , 就是摆脱对B端的依赖 , 向C端提供真正的好产品 。
第四 , 中信证券传媒分析师肖俨衍曾一针见血地说过:“不能单纯用互联网思维看长视频 , 它不是简单的MAU(月活)生意 , 而是中长期的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生意 。 它不是短期风口 , 而是长效赛道 。 ”
言下之意是:不要关注长视频变现的速度 , 而要去预估它变现的深度 , 随着内容深度和广度的提升 , 长视频仍有极大的提价空间 。 反观那类野生专家 , 动辄批评平台买版权剧 , 收入赶不上亏损 , 动辄以短视频日活、月活的增长迅速来套长视频每付费用户平均收入的增长缓慢 , 可以说批评都批评不到点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