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经纬13年:铁水与少年( 四 )


经纬合伙人左凌烨在接受36氪采访时也谈到,“对理想这样一类相对较高估值公司的押注,是一个新的信心加强,也证明了我们的一些打法调整是对的。”
另一方面,经纬也一步一步找到了在科技含量高、但也可能耗资巨大的领域如何投资的节奏。这种网状打法成为经纬在新能源、大医疗、企业服务/B2B、工业互联网、前沿科技等各个领域的策略。
例如在商业航天这个前沿科技方向,左凌烨认为,随着政府对航天市场逐渐开放,鼓励民营力量成为有力补充,经纬从投资火箭公司星际荣耀和蓝箭航天开始,有了一些新的延展布局。
在大医疗领域,经纬在创新药领域扎下合成生物学、细胞治疗、偶联系统等几个据点后,开始横向扩大,“把不同技术流派不停往里装,从而形成一个网状生态。”经纬合伙人喻志云说。
除了横向布局,纵向产业链协同也很重要。在生物药上游产业链,经纬投资了T细胞无血清培养基已达业内领先水平的依科赛生物。而另一家经纬系的细胞治疗公司沙砾生物,作为国内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治疗的头部企业,恰好很需要优质且能长期供应的国产T细胞培养基。于是两家公司一拍即合,签订战略合作关系。
在企业服务/B2B领域同样如此。在经纬合伙人熊飞看来,通用SaaS领域的北森、盖雅工场,开发者/安全领域的PingCAP,以及供应链环节的震坤行、小胖熊,都是核心的节点公司,“基于此,我们顺着产业链上下游的延展投资”。
转换期过后,经纬也对自己的投决会上提出了更高的评判标准:“一是所有项目都需要具备科技属性,二是质量要比过往提高1.3-1.5倍。”张颖甚至还给投资团队下达了新指令:“当遇到那些可投可不投的项目,就要用对未来市场规模的严谨预测,来说服大家。”
投后新挑战如果说铁腕调整是经纬对组织惰性的一次挣脱,投资路线迁移是对投资惯性的一次剥离,那么毅然决然地把投后做重,则是经纬这些年对行业惯性的一次革命。
投后并不是典型VC机构的传统重点,有些VC甚至至今未设专职的投后团队。但经纬很早便提出做重“投后”,甚至按照经纬COO刘晓宁的说法:如今市面上很多基金都会以“投后”来标榜自己,但事实上“发自内心地相信投后、重视投后的基金依然不多。而经纬绝对是。”
决心可以体现在细节上。在经纬投资多年的创业者、荔枝赖奕龙看来,和其他机构不同的是,经纬投后的每一个部门“都像一个创业团队”,但凡大型活动,整个经纬的前后台往往倾巢而动,包括投资人都可以为来宾端茶倒水。2013年,当张颖计划设立紧急医疗服务小组时,几乎所有人都按照行业惯性,建议使用第三方服务机构。他坚决反对,“直营店和加盟店,服务意识和最终对方的感受差异,差100倍以上”,所以他坚持“医疗小组核心人员必须是经纬自己员工”,只有这样,才能“百分百尽心尽力呵护创始人。”
决心也可以量化。经纬总共140人的团队,投后有100多人,从PR、GR,到招聘小组、DD(尽调)小组,到募资小组和紧急医疗服务小组等等……经纬一直考虑的是如何将投后体系化——尽管这将带来更高的管理费支出。
当投资进入硬核科技时代,创业者画像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你服务的不再是一群有天才idea的年轻人,而是一批平均年龄都在35+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时,“意味着创业者最需要的帮助也变了。”这也是张颖最近反复思考的议题。
基于这些变化,经纬在原来已经很重的投后体系基础上,让各个投后小组按照创业公司的不同发展阶段可能遇到的战略、组织、股权等高频踩坑问题,前置性的给创业者提供建议和解决方案,而不是坐等问题出现。科创汇和亿万创业营则是其落地方式之一。这就像F1锦标赛的时候,“投后场景化”是保障赛车手能够全神贯注、一通又一通行云流水操作的完整体系,需要前瞻性、系统性、高效和懂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