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从“Uber屠夫”到全线裁员

滴滴:从“Uber屠夫”到全线裁员
文章图片
最风光的时候 , 滴滴不仅是国内的网约车龙头 , 也让国外的科技独角兽和媒体敬畏三分 。
在补贴大战中 , 一天最多烧钱4000万 , 最终打败了40多家打车公司 , 合并了国内最大的竞争对手快的 。 面对资金雄厚、技术可能更先进的Uber , 滴滴一边“围魏救赵”(入股Uber在美国最大的竞争对手Lyft) , 一边在本土与之继续交锋 , 最终把Uber中国收入囊中 。
《彭博商业周刊》把程维放上了封面 , 称他为“Uber屠夫” 。 《纽约时报》在回顾这段时期时写道:中国企业家可以与硅谷最大胆、最狡猾的初创企业正面交锋并最终胜出 。
滴滴:从“Uber屠夫”到全线裁员
文章图片
六年前风光无两的滴滴 , 不仅在上市之路上屡遭坎坷 , 最近连员工的饭碗也成了问题 。
校招生们忧虑刚到手的offer还算不算数;处于试用期的新人 , 不知道转正和裁员哪个先来;一些老员工们甚至不再等待年终奖 , 反而期盼起“裁员大礼包”[1] 。 据晚点报道 , 这场裁员计划覆盖几乎全公司 , 总体裁员比例将达到20% 。
滴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正在转投港股 , 而在此期间 , 那些曾经按下去的竞争对手又冒起了头 , 几十家网约车平台大有“围剿”滴滴的势头 。
不过 , 面对来势汹汹的竞争 , 滴滴虽然受损却并未伤筋动骨——下架7个月内市占率从八成多滑落到七成 , 依然坐稳头部 , 倒是内部承载未来增长的橙心优选没有扶持起来 , 落败转型去做了批发 。
那么问题来了 ,
1.为什么群起攻之 , 只抢走了滴滴10%的生意?
2.砍掉橙心优选 , 对滴滴的影响会有多大?
01
稳住司机 , 也就守住了平台
滴滴App下架后的遭遇 , 堪称是“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 。
无论是高德、美团这种聚合打车平台 , 还是有车企背景的曹操出行和首汽约车等 , 都铆足了劲 , 想撬动滴滴花了9年 , 用200多亿美元砸下来的市场份额 。
有网传截图显示 , T3出行将此视为“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 去年7月紧急决定当月连开15城 , 目标是“日均单量突破百万”;美团打车则给新客价值128元的打车红包 , 内含9张优惠券 。 在抖音、微信各平台 , 各大打车平台的大字广告不断闪现 , “新用户打车低至1元 , 100元打车券免费领取” 。
滴滴:从“Uber屠夫”到全线裁员
文章图片
而在拉拢司机上 , 平台们也是花样频出:首汽约车宣称要补贴1亿招募司机 , 高德则是在工作日的早高峰 , 给司机实行免佣政策 。
总有新玩家来踢馆 , 在于网约车是公认壁垒不够坚挺的行业 , 这主要体现为:
1)网约车的网络效应只能辐射到城市 , 司机不能跨省调度 。 所以新人就可以在特定城市抢市场 , 比如扎根上海的申程出行 。
2)打车服务基本同质化 , 且价格透明便于比价、需求刚性但可替代性强 。
3)司机和乘客双边的转换成本低 , 价格敏感度却高 。 只要有补贴 , 无论是司机还是乘客都容易倒戈 。 除此以外 , 像车企背景的自带车辆供给 , 聚合平台自带流量 , 都方便切入市场 。
短期内 , 滴滴的确被抢走了部分生意 , 但并不致命 。 如下图所示 , 2021年Q3季度 , 滴滴总单量环比下降近5% , 其中中国出行交易量下滑8.3% , 相应的中国出行交易额下滑了9.6% 。
在各家花式围攻下 , 滴滴的市场份额从八成滑落到了七成——并没有伤及命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