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从“Uber屠夫”到全线裁员( 二 )
文章图片
这固然有滴滴规模优势的缘故 。 网约车作为典型的双边市场 , 包括供给(司机)和需求(乘客)两端 。 强者越强 , 八成多的市占率就是其隐形壁垒 。 这种规模优势 , 也潜在提升了后来者的门槛 。
但即便如此 , 滴滴也不能坐吃山空 , 坐视别人挖墙脚 。
为了稳住基本盘 , 滴滴在下架期间增加销售费用以补贴司机 。 之所以要圈揽司机 , 是因为网约车本身就是供需极不平衡的行业 。
换句话说 , 网约车竞争的核心 , 就是在抢司机、抢运力 。
虽然头部平台有规模优势 , 但司机的转换成本低 , 而吸纳的司机越多 , 平台越能获客 。 所以留住司机 , 就等于是守住了阵地 。
去年Q2和Q3两季度 , 滴滴的销售费用分别为39亿和44.41亿元 , 分别同比增长了160.6%、67.3% 。 销售费用的暴增 , 主要体现对司机和乘客的补贴 。 另据妙投数据 , 滴滴的销售费用率近些年也在持续走高 , 从2018年的5.62%提升至去年一季度的12.11%[3] 。
文章图片
据光子星球报道 , 在下架期间 , 滴滴司机月收入提升了近20% , 不仅停掉的奖励恢复 , 额度也比之前高[2] 。 也有司机透露 , 每天跑早高峰4小时就能赚300块 , 只跑早晚高峰月入7000左右 。 晚高峰连接2单 , 就能获得5-10元不等的奖励 。
据远川草根调研 , 补贴会带来司机流动 , 不过大多数司机依然会留在滴滴 。 因为短期补贴总会退坡 , 而综合来看 , 滴滴的派单量依然最高 。 也有司机透露 , 会谨慎考虑去多个平台接单 , 因为这会降低其在滴滴平台的权重 , 影响接单量和收入 。
补贴大战也的确开始偃旗息鼓 。 去年9月 , 工信部等五部门联合约谈11家平台整改 , 靠着真金白银好不容易抢下了滴滴10%的市场 , 却很难再乘胜追击 。
虽然短时危机解除 , 但滴滴就真的胜利了吗?
回顾滴滴的近况可以发现:滴滴最大的敌人不是同行 , 而是行业本身和自己 。 网约车的天花板来得比想象中更早 , 而自己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尝试却不尽如人意 。
02
砍掉亏损 , 却也砍掉了未来
2017年 , 滴滴出行总裁柳青接受了美国公共电视节目《查理·罗斯访谈(CharlieRoseShow)》的采访 。
采访中柳青意气风发 , 全程英语可谓对答如流 。 她提到了滴滴的数据(每天完成2500万单 , 在高峰时段每秒完成600个订单) , 并表示:“我深深相信中国的创新力量 , 科技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中国 。 ”
文章图片
她列举了不少帮到滴滴的科技 , 比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 。 本以为日均单量2500万只是起点 , 直到去年一季度滴滴递交招股书 , 才发现这数字竟已经持续了五年 。
截至今年1月 , 受App下架影响 , 滴滴的日均单量已从2500万单滑落至2000万单[1] 。 由此可见 , 滴滴在出行领域的任务从“扩张”转为了“维持” 。
网约车的运力已逼近天花板 。 特别是 , 这供需两边极不平衡 , 不愁没人打车 , 愁的是没人开车 。 即便滴滴拥有1300万名活司机 , 但恶劣天气或早晚高峰中、面对动辄几百号的等车排位 , 也无可奈何 。
网约车的运力是怎么逼近天花板的?这可以从“量”和“价”两个维度来分析 。
网约车行业需要道路资源 , 涉及与传统出租车的竞合 , 更与社会安全密切相关 , 这是一个极度精密复杂的系统 。 新政为滴滴戴上了合规的“紧箍咒” 。 例如 , 要求人车和平台“三证合一” , 京沪地区的司机要有本地户籍等 。
- 一加科技|“残次品”拿来续命?华为新机搭载麒麟9000L,支持5G网络!
- 氢能|冬奥会吹来“氢”风:国家鼓励政策稳步推进,各地“调高”氢能发展优先级
- 中国大陆|新消费“迷思”:Z世代需要「第三空间」吗?
- 彩电业开年即遭“高开低走” 激光电视为何能一直逆势增长?
- 海口“湿冷”模式持续 街头市民包裹严实御寒出行
- 挑战|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 面临“十三大挑战”
- 特斯拉|软件“背锅”?三花智控撇清产品与特斯拉召回事件有关
- 手机厂商|手机厂商为降低成本阉割的“4大功能”,你的手机还保留哪些?
- 工资|工资单被同事看到后遭开除 男子已与公司和解:结果“较圆满”
- 荣耀|三星再次放低姿态,顶级旗舰“大跳水”1300,4nm新机也不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