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场|李开复和“硬核”创新工场( 六 )


除了创业公司 , 创新工场投资的几家成熟的行业领军企业也开始积极拥抱AI 。 中国最大的翻译机构传神语联网也积极拥抱自然语言理解技术 , 与国际自然语言理解领域的权威专家周明博士创立的澜舟科技达成合作 , 一起探索大规模预训练模型与翻译场景的融合 , 重构人机翻译的协同模式 。
有28年历史的中力电动叉车是头部的锂电叉车制造商 , 目前已经推出了能够在工厂、仓库自主运行的无人叉车 , 并且无须对运行环境进行改造 , 能快速实现从手动到电动到自动驾驶的搬运赋能创新 。
有准确的趋势预判、顶尖的技术、强大的执行力 , 企业的发展才能更具想象力 。 而对于投资机构而言 , 小而美的公司所带来的或许是一种投资风险 , 而大梦想家能创造的不仅是新的商业格局 , 还有给予LP的高额回报 。
故事倒是其次 , 其展示的快人一步的独特打法才是重点 。
创新工场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关注可以追溯到其成立初期 , 2012年创新工场就投资了旷视 , 后续在早期阶段就投资了美图、小鱼在家(被百度收购后为小度在家)、小鱼易联、地平线、第四范式、驭势、飞步等项目……
IT桔子数据显示 , 至今在人工智能领域 , 创新工场共计参与超过50起投资事件 。 典型案例包括聚焦“AI+制造”“AI+金融”两大领域、3年就成为独角兽的创新奇智 , 领先的AIoT芯片设计公司杭州国芯等投资 。
“场景+AI”时代已来 , 创新工场早已躬身入局 , 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中 。

03

硬科技矩阵
如今分析创新工场在2.0 TECH VC阶段的投资布局 , 已投中的超级独角兽阵容都是在AI、无人驾驶、自动化等赛道上的领军企业 , 以结果说话 , 李开复再度应验了他的科技投资方法论 。
早在数年前 , 李开复对人工智能就曾进行过从技术到落地等发展趋势的多个预测 , 个个应验 。 而今 , 创新工场通过延揽具有顶尖科技背景的高科技人才 , 进一步加强机构的TECH VC基因 , 并将其投资领域扩展到人工智能之外的机器人和自动化、芯片/半导体、企业服务软件、医疗科技 。 创新工场就像是一个深谙深度学习法则的“人工智能机器人” , 通过不断的学习、迭代 , 让自身的“投资算法”变得更加精准 。
“不论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还是人工智能时代 , 创新工场就擅长做趋势预判 , 把预判转换成投资方法论 , 先人一步布局赛道 , 然后取得可喜的投资回报 。 ”李开复直言 。
投资行业在中国发展了近30年后 , 一线机构也开始出现分化 , 每家都开始有了自己显著的特点 , 有的钱口袋深、有的产业资源广、有的则是对某一个细分赛道极为专注 , 而创新工场的特点也越发明显 。 相比于早年 , 如今创新工场在投资领域上“从软到硬”进行转变:更加关注硬科技 , 特别是“专精特新”企业 。 创新工场的投资阶段也走向全链条全周期:天使阶段 , 前沿科技基金关注科学家创业;早中期阶段 , VC基金关注硬科技创业公司;成长期阶段 , 成长期基金关注AI赋能传统产业 。
“过去一年 , 是中国进入硬科技创业的最好时代 。 ”李开复表示 , 互联网时代的创业 , 侧重模式微创新 , 在快速爆发中进行胜者为王的“零和竞争” 。 而硬科技领域的特点是 , 不是靠资本或者靠流量 , 而是靠自己的硬本领形成“护城河” 。 技术足够“硬核”才有望进行商业化 。



因此 , 硬科技领域的竞争也相对良性 , 硬科技投资也相对更关注技术是否够硬核 , 更专注于技术变革可能带来的新行业或新领域机会 。 “定位硬科技基金的创新工场 , 选择做一家最懂技术 , 最能够和科学家等高科技创业者做朋友的机构 , 在当前这样一个科技创业时代 , 我们能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 。 ”李开复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