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氪丨果链龙头押注储能,德赛电池追赶欣旺达

作者|范亮
编辑|黄绎达
讲一个冷知识: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到的所有物品 , 几乎都可以在股市中找到对应的标的 。
如果直接提起德赛电池和欣旺达这两家公司 , 相信大部分人都会一脸茫然 。 但实际上 , 这两家公司已经与每个人的生活密不可分 。
无论是手中的智能手机 , 还是桌前的笔记本电脑 , 如果将其中的电池拆解下来 , 我们大概率会看到欣旺达或者德赛电池的生产字样 , 苹果系列的产品更是如此 。 在消费电池Pack制造中 , 欣旺达与德赛电池牢牢把握着近一半的市场份额 。
不过 , 两公司在二级市场的表现却完全不同 。 从市值来看 , 目前欣旺达的市值约为420亿左右 , 最高时一度逼近千亿 , 而德赛电池的市值却仅有约140亿左右 。
那么 , 作为消费电池Pack领域中的两强 , 为什么德赛电池会与欣旺达产生这么大的差距呢?
电芯、模组、Pack定义资料来源:安信证券 , 36氪整理
电池Pack的钱并不好挣
早在上世纪末 , 德赛电池就作为德赛集团在电池领域的试验田而成立 , 主要生产一次、二次电池与保护板 。 到2005年 , 公司已经成为TCL、波导、康佳等功能机霸主的电池供应商 , 并通过与ST万山进行资产重组后 , 2004年成功在A股借壳上市 。
大约在2008年 , 德赛电池成功切入苹果产业链 , 开始为苹果供应BMS 。 经过几年的磨合后 , 德赛电池在2011年正式拿到苹果手机电池Pack的大单 , 当年公司营业收入增长近一倍 。
自此 , 德赛电池的业务结构就已经基本定型 , 即以消费电池代工为主的封装业务(Pack)、以及配套的电源管理系统(BMS)业务 , 而苹果在其中的收入占比也常年维持在60%以上 。
得益于2010-2018年间智能手机市场从萌芽到成熟的转变 , 德赛电池营业收入从2010年的13.16亿元增长超10倍至2018年的172.49亿 , 然而 , 相比于营收的突飞猛进 , 德赛电池的净利润却只从0.71亿元增长至了4.01亿元 。
德赛电池营收与利润变化资料来源:Wind、36氪整理
尽管头顶苹果公司的光环 , 但是电池Pack业务挣得其实都是辛苦钱 , 在电芯-电池模组-电池Pack的产业链链条中 , 电池Pack几乎没有技术壁垒 , 利润空间因此相对有限 。
从业务流程来看 , 德赛电池一般是在接收到手机厂商下达的电池封装订单后 , 然后再自行向电芯生产商采购电芯 , 待封装完毕后再出售给手机厂 。
然而 , 面对诸如苹果这类强势客户 , 德赛电池在电芯采购方面也基本没有自主权 , 往往只能根据客户要求向特定供应商采购电芯 , 这就导致德赛电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变成了OEM代工厂 。
因此 , 德赛电池的毛利率表现一直就不太理想 。 从2010年至2018年 , 公司毛利率一直处于下滑状态 , 从高点的20.51%一路下降至2018年的8.2% 。
尽管德赛曾指出 , 公司毛利率大幅下滑是受到了业务结算模式的影响(苹果在2014年从间接下单转变为直接下单) 。 但是 , 电池Pack业务技术门槛偏低也是不争的事实 。 从竞争对手欣旺达身上 , 我们也可以找到答案 。
与德赛相比 , 竞争对手欣旺达不甘于只做一个代工厂 , 并且很早就表现出了对电芯的兴趣 。
2014年 , 欣旺达斥资1.67亿元收购电芯生产商东莞锂威 。 凭借其在电芯方面的技术积累 , 欣旺达在电池Pack方面取得了更大的自主权 。
根据公司披露 , 欣旺达会直接参与到手机厂商关于电池的产品设计环节 , 而在采购电芯时 , 欣旺达也因此拥有了自主选择电芯厂商的权利 , 并通过东莞锂威实现了电芯的部分自供 。 根据公司披露 , 2018年欣旺达的电芯自供率约为9.52% , 2021年则已经提升至约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