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艺何以越“苟”越肥?( 三 )


尤其2021年12月 , 陆续有媒体报道“爱奇艺大规模裁员”的消息 , 从影业、IP、市场到短视频、研究院、游戏、文学等非核心部门无一例外 , 裁员比例均在30%以上 , 最高比例达50%——具体体现在爱奇艺年报中 , 其2020~2021年末员工数分别为7721人、5856人 , 前后减少近2000人 。
如今看 , 爱奇艺大刀阔斧推进的“降本增效”并非全部来自于人员成本 。 以2022Q2数据为例 , 爱奇艺营收成本为52亿元 , 同比下降24%——其中 , 以往平台的支出大头内容成本同比下降24% , 当然也包括人员成本、营销成本的缩减(爱奇艺口径是基于“执行审慎的支出计划”)——可见 , 内容成本收缩才是爱奇艺能在营收下滑情况下实现盈利的主要原因 。
此前 , 在被问及“过去一年长视频行业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时 , 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认为 , 去年市场最大的变化是供给侧改革成为新常态 , 即从短缺到过剩 , 新需求供给跟不上 。 “你的东西卖不出去 , 利润率在下降 , 但成本支出是刚性的 , 导致投资收益率急剧下降 。 影视行业出现滞胀现象 , 上游成本在涨 , 下游销售价格却在降 , 市场不买单 。 ”
坦白说 ,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 , 优爱腾确实养成了到处抢资源、抢剧集、抢流量鲜肉的惯性——以2015年后各大平台为囤版权争相竞价为节点 , “流量明星+大IP=爆款”的虚假繁荣一度让平台退化成唯流量论的拥趸 , 而在长视频围猎版权的“军备竞赛”中 , IP与流量明星待价而沽 , 平台也只能追高 。
比如 , 中信证券数据统计 , 仅2016年一二线明星片酬就上涨250%;至2017年以鹿晗、杨洋为代表的流量明星 , 单部酬劳甚至过亿 。
对此 , 龚宇曾对《经济参考报》表示 , 过去为了争夺市场份额 , 他们太多类别都要去做、要去争 , 比如甜宠、文艺性比较强的片子 , 但也因此消耗了太多的成本 。 “这些小赛道里面大部分是亏钱的 , 投资回报的角度来说是不划算的 , 它可能获得了一部分市场份额 , 但是它的代价是更加烧钱 。 ”
一位业内人士亦对虎嗅表示 , 长视频之所以会涌现如此多甜宠剧(艺恩数据显示 , 2018~2020年甜宠剧由38部飙至95部) , 只因这个类型在商业上比较成功 , “用户审美和平台诉求不同 , 即便很多人吐槽 , 但这个类型的剧依旧会上 。 ”
尤其再叠加近两年抖音、快手咄咄逼人的攻势 , 伴随着用户审美变化、短视频分流加剧 , 很多人对长视频行业发展持悲观态度——自2018年12月 , 抖、快单月用户时长在视频领域占比第一次超过爱优腾三家后 , 短视频便一路高歌猛进、夜以继日蚕食原本属于长视频的那部分用户时长 , 且抖快对腾讯、爱奇艺会员增长带来的影响在2021年财报中均有所体现 。
截至2021年底 , 腾讯视频付费会员数1.24亿 , 对比第三季度减少500万 , 增长率由正转负;2021Q4爱奇艺会员总数9700万(2019Q2以来首次低于1亿) , 同比减少470万(2020Q4为1.017亿) , 跌回三年前水平——“爱腾”尚且如此 , 其他平台的生存境况可想而知 。
虎嗅认为 , 行业环境变化的根源 , 其实在于用户需求的迭代 。
一方面 , 人们获取信息的效率越来越高 , 对视频内容密度需求也越来越高 , 而碎片化娱乐需求、在线社交行为的激增恰恰为短视频野蛮生长提供了土壤 。 而且 , 年轻用户更喜欢个性化表达、个性化推荐——时代丰富了人们的娱乐方式 , 也让消费者变得越来越挑剔 , 因为年轻人的消费需求变得越来越多元化 , 要让大多数人满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这对平台适应年轻群体的观看习惯、审美及价值认同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