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民网人脸识别数字关卡、自动生成健康档案、小区门口一键打车、社区食堂刷脸就餐…...|民生调查|实地亲测:数字化生活是你想要的模样吗?( 四 )


在网上搜索 , 同类App还包括飞蚂蚁、拾尚回收等 。 它们都对旧书的类型、品质、是否具有ISBN条形码等有相应要求 , 也都提供免费上门取物服务 , 回收完成后能获取现金、实物、环保积分等 。
不是所有旧书 , 都能交给这些App , 杂志、课本、教辅、报纸等就无法通过这些平台回收 。 不过 , 遍布大街小巷的回收机 , 也能解决问题 。 采访人员又整理了一包旧教材和报纸 , 通过手机搜索“爱回收”小程序 , 发现周边300米直径范围内 , 有8台机器显示“可投” , 最近的不到百米 。 拎着旧书来到机器前 , 扫描二维码或输入手机号 , 机器门就会打开 , 将废品扔进去后 , 屏幕上跳出了重量和金额——按0.8元/千克的回收价 , 6千克废旧纸张换了4.8元 , 满20元就能提现 。 除了纸类 , 金属、塑料、织物等都能通过这台机器换钱 。 目前 , 上海已有约2500台“爱分类·爱回收”机器 , 分布在杨浦、宝山等区 。
那么 , 家里淘汰的旧家具、旧家电 , “环保达人”会选择什么方式呢?在“青山回收”“飞蚂蚁”等App上 , 都有家具回收的入口 , 还细分为桌椅、床垫、沙发、健身器材等小类 。 用户选择完“材料、是否可拆解、长宽高、楼层”等情况 , 就会自动跳出自己需付的费用 , 预约时间后就会有人上门回收 。 而对于旧家电 , 则可以根据品牌、出厂年限、容积、外观等情况 , 再拍照上传 , 就能给出回收估价 , 最后预约上门 。
“家里的废旧物品基本都能通过各种App或回收机找到去处 , 坐在家里点点手机就能处理 , 适合我这种‘社恐懒人’ 。 ”对此 , 经常使用这些小程序的王小姐表示 , 自己的生活已离不开“智慧回收” 。 不过她也认为 , 数字化的回收交投中 , 也有能继续提升的方面 。 “比如 , 用‘多抓鱼’扫描后 , 大概有三分之二的旧书都显示‘库存过多’或‘暂时不收’ , 只能当废纸投入回收机 , 有点可惜 。 又如 , 回收机为什么要满20元才能提现 , 为什么每周还有总重量的限制?如果取消这些门槛 , 就更方便了 。 ”
【采访人员手记】
让消费者享受到充满“人情味”的智能服务 , 是城市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不能缺少的内容 。
通过采访人员的体验式报道 , 我们发现各种各样的智能化、无人化设备正越来越多融入到市民生活中 。 但有时候 , “无人”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 机器识别不准、覆盖面还不够广 , 各种“码”重复应用……这些问题都为我们的城市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 , 借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助力疫情防控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常态 。 看病要在网上预约、进出公共场所要出示健康码……这对智能手机不熟悉的大部分老年人来说是一大挑战 。 “无人化”的数字时代 , 我们更要关注老年人的具体需求 , 要让老年人也感受到数字城市的便捷与温暖 。
在生活数字化转型方面 , 上海的方案是层层递进、逐渐深入的 , 从聚焦于社区基础设施改造等硬件的数字化转型 , 到更侧重于人的导向和家的关爱 , 打造的是人人与共、人人参与的数字化场景 。 真正好的“数字化” , 是手段而非目的 , 是充满“人情味”的服务 , 而非冷冰冰的技术控 。 只有善用数字化 , 在细微处提效率 , 在精准服务上下功夫 , 才能真正赢得市民的支持 。 而只有让更多人愿意用、喜欢用各种数字化应用 , 我们的数字化场景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 既能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 , 又能提升城市服务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