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智能汽车时代,“BATH”的跨界姿势与逻辑( 四 )


华为在造车上 , 更需要关注的是眼下的两个问题:一个是路线 , 一个是销量 。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和终端BG CEO余承东 , 都是华为造车的核心人物 , 但在路线选择上存在分歧 。
徐直军主推零部件供应商模式 。 在上月的重庆国际车展上 , 徐直军表示:中国不缺华为品牌的汽车 , 但缺乏真正拥有核心技术的汽车部件供应商 。
余承东则更倾向智选模式 。 他在今年5月底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汽车博览会上表示 , 智选模式是“以我为主定义车” 。
相对来说 , 零部件供应商模式容易被传统车企接受 , 而智选模式则遭到不少关于“灵魂论”的拷问 , 被传统车企所排斥 。
有人说 , 中小车企偏爱跟华为合作 。 但另一拨人说 , 那是因为大车企不愿意跟华为合作 。 有实力的传统车企就那么几家 , 如果由于智选模式不能被更多车企接受 , 华为造车还会遇到不少阻碍 。
另外就是销量问题 。 到现在 , 跟华为形成合作的北汽极狐的阿尔法S、广汽的埃安、金康赛力斯的问界 , 销量都不算出色 。
根据乘联会数据 , 今年1-5月问界5累计卖出13199辆 , 排在第24名 , 表现一般 。 极狐阿尔法S累计销量仅为2772辆 , 排在第71名 。

这些车型的消费者 , 很多是被华为吸引而来 , 却没有贡献出可观消费力 , 问题出在外观、内饰、性能、技术上?还是智选模式带来的局限性?这些都是华为在造车路上需要思考的问题 。
腾讯阿里 , “吃软不吃硬”跟华为类似 , 腾讯也没有踏入整车制造领域 。
6月24日 , 腾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表示 , 不造车是腾讯坚持的定位 , 帮助车企造好车、卖好车是腾讯不变的方向 。 ”
跟华为不同的是 , 腾讯没有在硬件上过多涉足 , 而是重点落在软件上 。
前不久 , 腾讯发布了行业首个专为智能汽车定制的一站式云解决方案——腾讯智能汽车云 。
车企上云 , 已经是大势所趋 。 跟燃油车不同 , 数据是智能汽车最重要的资产 。 因为数据能让生产环节提质增效、为研发提供参考加速场景迭代、优化用户体验 。
要更好地利用数据 , 无疑需要更强劲的云计算能力做支撑 。 腾讯智能汽车云的推出 , 正是瞄准了这一点 。
那么 , 为何腾讯不造整车 , 而是聚焦到了“云”这一维度?这里其实涉及到“连接一切”的战略目标和“进军产业互联网”的战略指引 。
从手机到汽车 , 腾讯一直是“吃软不吃硬的” 。
当年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迁徙时 , 有人问马化腾为何不做手机?他回答这不是腾讯的特长 , 会更加关注手机里面的服务 , 怎么样利用硬件设备去发挥它独特的体验 。
后来 , 腾讯凭借微信拿到首张通往移动互联网的船票 。 随着微信遵循“连接一切”的战略目标 , 将触角伸向用户的各种日常 , 形成互联网里的一项基础设施 。 大量业务形态在这项基础生根发芽 , 从而进化成庞大的生态 , 奠定着微信移动互联霸主的地位 。
如今 , 移动互联网已经接近尾声 , 下一个超级终端是智能汽车 。 而腾讯采用的是同样的打法 , 即利用硬件设备 , 用“连接一切”发挥它独特的体验 。
如今在车云一体化方面 , 腾讯通过“连接”形成一套完整闭环和底层基座 。 在车端 , 有智慧座舱TAI、智驾地图等产品;在手机端有微信“腾讯出行服务”小程序等产品;在云端 , 有智能汽车云等产品 。
车企可以在这套腾讯系的数字化底层基座上 , 形成车、云一体化的数据通路 , 扩大在智能汽车软件上的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