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吸金40亿元,夹缝中的协作机器人拐点已至?丨36氪新风向

文|周有辉
编辑|吴睿
机器人终于带来了普通人也会喜大普奔的好消息:不干家务这件事有望在十年内实现 。
在戴森5月26日发布的视频中 , 两款机械臂 , 一款能收拾盘子、将漂白液移放到桌上 , 另一款能在3D视觉的辅助下 , 用吸尘器清洁沙发 。 戴森还宣布 , 将投资27.5亿英镑(约合232.70亿人民币)打造“英国最大、最先进的机器人中心” 。
半年吸金40亿元,夹缝中的协作机器人拐点已至?丨36氪新风向
文章图片
(图源:戴森的家务机器人样机)
另一则消息来自顶流马斯克 , 其宣布将人形机器人TeslaBot改名为擎天柱(Optimus) 。 相比戴森的机械臂用来端盘子、拿漂白剂 , 擎天柱的手臂更显马斯克的狂人本色——马斯克表示 , 这双手臂“将达到人类水平”(单只手臂负载5kg) 。
两家科技巨头对机器人的重金押注不仅点燃了消费者的热情 , 更给A股机器人公司打了一剂强心针 。 6月以来 , Wind机器人概念指数累计涨幅超17% , 72只成分股中只有4只下跌 。
但骨感现实是 , 特斯拉能不能造出一只「未来人类之手」 , 跟这些上市公司关系不大 。 后者的业务多为工业机器人或背后的核心零部件 , 本质上是工厂中的一个固定工位上 , 实现机械臂的自动化 , 和戴森、特斯拉的手臂追求的智能化是不同的课题 。
区别两者应该先改个称呼 , 后者不应该被称为机械臂 , 而是协作机器人——不仅能承担自动化任务 , 在应用了力控和AI后 , 还能感知周边环境 , 用合适的力去完成目标任务 , 就像戴森视频中 , 自主找到盘子的位置 , 用合适的力度夹起盘子的机械臂一样 。 一级市场上 , 以此为主业的标的包括遨博、节卡、艾利特、珞石、大族和非夕 。 2021年 , 数家协作机器人公司完成了大额融资 , 主要轮次都在B轮之后 。
半年吸金40亿元,夹缝中的协作机器人拐点已至?丨36氪新风向
文章图片
2015年-2022年部分协作机器人融资情况
当时一个流行的说法是 , 「要为未来人类投资一只手」 。 这个绚烂的说法吸引了很多热钱 , 也引起很大争议——在未来人类出现之前 , 协作机器人公司急需一个场景来落地 , 但是与已有半世纪历史的工业机器人相比 , 无论是填补工业机器人所忽略的市场空白 , 还是开辟家庭、餐饮等新的C端服务场景 , 协作机器人都尚未自证 。
去年协作机器人相继完成大额融资后 , 多位投资人对36氪表示 , 接下来将是考验各家协作机器人公司拿下落地案例 , 消化高估值的关键阶段 。
一年后的今天 , 戴森和特斯拉让这只手看起来更智能了 , 多家公司也陆续在近期披露了去年年底就已交割的融资消息 , 这是否意味着行业又到了一个新赛点?36氪近期调研并采访了多家协作机器人公司及资本 , 试图在本文中回答几个核心问题:
1、协作机器人是什么?为什么这一细分赛道受到资本热捧?
2、目前国产协作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如何?
3、为什么协作机器人仍然在“夹缝”之中?未来有哪些可能的发展路径?
一、协作机器人的中国机会
从零部件看 , 协作机器人相对于传统工业机器人并没有本质上的跃升 , 都是由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三大件组成 。
除了减速器 , 高端电机和控制器均由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日本发那科、安川、瑞士ABB和德国库卡(已被美的全资收购并私有化)牢牢把控 , 时至今日 , 四家在国内的合计市占率仍接近40% 。
问题来了 , 协作机器人为何不见四大家族的身影 , 反而给了创业公司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