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Watch|阿里执棋,新零售的二次演进( 三 )


02
能力的进化
远中近的商业布局 , 本质是对用户多元消费需求的回应 , 核心就是「以人为中心」 。 当消费者需求发生进化 , 零售业态也不断发生演进 。
而用户的需求也不是毫无章法 , 平台持续提升能力建设 , 去不断按需满足消费者 , 并用更低的成本实现更好的体验 , 是永远努力的方向 。
在老天猫人激云看来 , 所谓用户对消费体验的升级要求 , 本质是把选择权交还给消费者 。 用户自己决定 , 是明天还是后天接收商品;是上午还是下午方便;是要求送货上门还是去快递柜自提 。 「当你把决策权交给消费者 , 他们的体验会更好 , 对平台也会更加信任 。 」
2022年初 , 中国数字商业板块的一次架构整合中 , 淘宝和天猫事业群融合为三个中心:玄德负责的用户发展及运营中心;吹雪带领的产业发展及运营中心;以及思函负责的平台策略及运营中心 。
激云负责的天猫食品和汽车事业部 , 隶属产业发展及运营中心 。 过去淘宝天猫是订单撮合中心 , 帮助商家卖货 , 但成交后的履约是由商家完成 。
如果要给用户一个确定的消费体验 , 同时兼容远中近场消费 , 全渠道资源优化 , 就需要更深度地参与商品和物流管理 。 在商家侧的策略 , 也从之前的行业运营转向产业运营 。
比如这次618期间 , 如果你在天猫下单 , 可能会刷新购物体验 。
过去 , 商家接入天猫后台的库存 , 需要穿越两三道数据网管 , 还有人为核查录入 , 再传递到前端用户界面 。 假如商家录入的库存是100 , 实际库存却只有80 , 超卖的部分用户就需要漫长的等待 。
这次 , 大部分商家将他们的实际库存和配送能力与天猫后台进行了对接 。 简而言之 , 商家分配给天猫的库存商品信息 , 仓配服务商 , 以及分段进度等颗粒度细微的履约信息 , 都成为平台和商家共同提升消费者体验的基础 。
618期间 , 天猫形成了大概上亿级别商品信息 。 这是天猫基于供应链能力和数字技术创造的一个小小的历史 。 他们根据商家实际库存和服务能力 , 直接决定前台的消费者运营 , 对任何后端的变化 , 前端都可以秒级响应 , 运营的精细度大大增加 , 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 。 这对用户的体验非常友好 , 平台多场景布局的想象空间也越来越大 。
值得注意的是 , 这并没有改变平台模式的本质:货权还是属于商家 , 也没有改变商家与仓配之间的商业关系 。 仅仅是订单的下达从商家端变为天猫端 , 前端跟履约的一次打通 , 就深度改变了用户体验 。
但对天猫来说 , 这还不是终点 。
激云分享了一个未来的理想状态:天猫向全网发出询单的请求 , 任何有库存 , 有履约意愿的单元 , 不论是便利店、经销商还是餐饮店 , 都可以接单履约 , 以最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方式服务好消费者 。 这也是阿里强调「按需履约」而未必总是「最快履约」的原因所在 。 按需履约 , 意味着超越了仅依靠近场优势做「即时」零售 , 而是基于全平台的供给组织和供应链能力 , 以最恰当的方式服务消费需求 。
对于啤酒、饮料、粮油这样的标品来说 , 成本是在反复搬运过程中产生的 。 假如天猫建立了这样的中台网络和社会化履约体系 , 用户的选择余地和消费体验 , 会得到极大的拉升空间 。

当用户在平台下单一箱可乐 , 也许之前预期三天送达 , 但现在有一个30分钟就能送上门的服务 , 你可以自由选择 。 一旦有人掉链子 , 可以想办法在12小时之内送达 , 弥补误差 。 届时平台引入评价和竞争机制 , 可选择的服务单元也许多达几十甚至上百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