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产|大众点评鏖战灰黑产( 三 )


据媒体报道,去年9月底, 青岛市市场监管局接到大众点评的线索举报,称某网络科技公司存在为平台商家进行虚假商业宣传的违法行为。执法人员调查中发现,该公司利用发放传单、工作人员上门联系、公司微信号等形式,发布项目合作广告,招揽合作对象,以店铺装修、店铺推广、推广套餐、点评套餐等服务项目为幌子,承诺能提高在“大众点评网”的“星级”和“排名”,扩大知名度,吸引更多消费者,诱导商家与之签订《广告服务合同》,而在“线下”采取非法手段,组织虚假交易、进行虚假好评商业宣传。这起案件共涉及4家商家,获取非法收入18740元。
办案人员介绍,这起案件违法情节隐藏深、涉及人员多、调查困难大,前后历经100余天,终使案情水落石出。当事公司为客户“刷单炒信”,有一整套非法运作模式和程序,与商家鉴定合同后,首先在公司微信号微信群招募大众点评账号等级为V3-V8体验人员,之后安排“点评大人”将挑选的体验人员,拉入具体服务商家小群,按照策划内容公告,组织体验人员以消费者名义在服务商家的“大众点评网”店铺完成网上购买、消费等行为。
体验结束后,线上提交评价(作业),由商家“线下”返现,实现提高“线上”交易量、好评数和星级等次等效果。此类行为,构成了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的商业宣传违法事实,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条款,最终该公司被青岛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处罚20万元。
还有部分灰黑产公司,甚至在微信群发布的信息以“大众点评福利”“免费霸王餐”为噱头,冒充大众点评官方组织活动。此前,南京一家公司因为违规使用大众点评商标作为头像,冒充大众点评员工在第三方电商平台招徕生意,而被大众点评起诉。
佟鑫告诉燃财经,靠刷好评刷上来的店铺迟早会“露馅”,顾客就餐体验与评论不符合的话,给差评是必然的事情,真实的口碑相传才能将餐饮店有延续性的做下去。
艰难的战斗
平台严惩灰黑产的决心是一以贯之,但从各大互联网与灰黑产的对抗历程来看,这将是一场持久的拉锯战。
随着平台打击力度的升级,灰黑产的作弊手段也在不断地演变,变得更加“狡猾”,这使得平台在与灰黑产战斗时的难度也不断增加。
尽管各平台都在加大打击刷单行为的力度,但刷单团伙仍然堂而皇之在电商开店招揽刷评生意。燃财经在某电商平台搜索关键词“点评运营”、“点评排名”、“点评星级”等关键词,仍然出现不少提供刷单、刷好评服务的店铺,部分店铺月销量上千单。
相关专业人士表示,目前行业内打击灰黑产普遍存在三个核心的痛点和难点,一是定性难,部分线下刷评好评的规模相对较小,涉案金额也较小,因此“刷好评”是很难在法律上被明确定义。据介绍,国内对于“刷单炒信”行为的责任和治理问题一直没有明确,各大互联网平台只能在平台规则内通过技术手段进行限制。
二是取证难,网络灰黑产团伙反侦查意识强,善于隐蔽作弊行为,证据链条各环节割裂,且相关证据也易被销毁,各个环节都加大了取证难度。随着网络灰黑产团队变得规模化、职业化,平台的这场攻防战一度进入胶着状态。
三是依据难,针对社会各界都比较关注的刷单炒信行为,尽管最高法明确要严惩,但目前该行为还没有明确的刑事定性,相关法律立案比较模糊,尤其是刑事法律层面还没有对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打击依据做出专门界定。
通过近期大众点评打击的几个典型案子,可以看到,灰黑产采用的不再是短时间内批量刷好评的粗暴手法,而是更加狡猾地与平台进行周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