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富士康被严重低估了:居然已变身芯片小巨头

2007年 , 一代iPhone横空出世 , 这款产品不仅代表着苹果开启了智能手机的新纪元 , 同时也创造了富士康这个行业巨子 。
随后几年时间里 , 富士康作为苹果最大的受益者 , 营收跟着iPhone的升级换代水涨船高 。以组装iPhone而闻名的富士康 , 夺得了“代工之王”的美誉 , 也在冥冥中扣上了枷锁 。
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在1992年提出了著名的“微笑曲线” , 该曲线是一个微笑嘴型的图象 , 两端朝上的嘴角左端表示设计 , 右端表示销售 。在产业链中 , 这两端的附加值高 , 而处于中间环节的组装制造 , 附加值最低 。
这也是富士康的困境 。
身背“代工之王”标签的富士康 , 在随后几年也渐渐感到靠着低毛利 , 极限压缩成本赚钱的模式愈发乏力 。同时 , 随着苹果平衡策略的成功 , 比亚迪、立讯精密等大陆代工企业的崛起 , 富士康的利润日趋恶化 , 内心或早已受够了被苹果牵着鼻子走的日子 。
长期以来 , 一体两面的富士康承担着“血汗工厂”和“世界第一代工厂”的毁誉参半 , 以及承受着利润率低的“隐痛” 。在看清苹果“真面目”后 , 众多苹果供应链巨头们都开展了多元化布局 。
近年来 , 富士康也一直在寻求将其业务多元化到苹果产品之外 , 可哪里才是富士康的通途?
如今来看 , 几经辗转后选择进军上游的半导体相关产业是富士康押注“脱离苦海”的法宝 。富士康希望从一家代工巨头 , 转型为一家生产芯片零部件和电子产品等自主产品的企业 , 并能提供与制造相关的服务 。
复盘富士康造芯计划 , 其实施已久 , 在半导体产业方面也一直与其母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海”)保持一致的步调 。通过本文一起来看看 , 富士康和鸿海这些年在半导体行业进行了哪些布局 , 以及布局背后的底层逻辑 。
富士康的“芯”布局
并购入局 , 几乎是每一家后来者或跨界玩家惯用的入局招数 。
富士康同样如此 。
2016年 , 彼时的夏普作为日本电视领域的“百年老号” , 因经营不善连续8年亏损 。当年富士康的日子也不好过 , 由于苹果的iPhone 6s需求低迷 , 作为组装厂的富士康营收被波及 , 同比下滑2.8% 。
急于求变的富士康遇到了困境中的夏普 , 双方一拍即合 。
富士康希望借助其电视品牌效应与显示屏面板技术帮助公司进军终端品牌和屏幕生产业务 , 降低对代工业务的依赖 。然而 , 由于后续对夏普品牌效应和市场策略的错误定位 , 富士康接连吞下苦果 。
如今的夏普 , 已经由电视行业技术的引领者 , 变成了电视价格战红海中 , 不惜自降身价的搅局者;另一方面 , 随着京东方、华星光电等国产面板厂商的崛起 , 夏普在LCD领域的优势也基本已经不复存在 , 三星和LG也因为国内企业的强大竞争力而不得不退出LCD领域 。最初富士康设想的凭借夏普在液晶领域实现品牌提升的战略几乎宣告尾声 。
饮鸩止渴的夏普已难回头 , 但凭借其一部分与半导体相关的业务 , 帮助富士康开启了在半导体赛道的布局 , 夏普成为了富士康半导体版图中的第一块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