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富士康被严重低估了:居然已变身芯片小巨头( 五 )


在过去的几年之间 , 鸿海已完成了在电动汽车领域从0到1的布局 , 搭建了辐射面积甚广的平台 , 如今 , 在连续推出多款电动车型、拿下造车工厂之后 , 鸿海的造车进程已经进入了快速前进阶段 。
针对汽车业务 , 刘扬伟此前曾对外公布多个计划:“到2025年 , 基于MIH平台打造的电动汽车抢占全球10%的市场份额;到2026年前 , 电动汽车相关业务每年贡献营收1万亿新台币 。”
5月31日刚召开的鸿海股东会上 , 刘扬伟更新了目标:鸿海电动车布局目标预估2025年市占率将达5% 。
回顾富士康在汽车领域的布局 , 从底盘、电池、电机再到芯片、车联网等业务板块 , 富士康或是自研 , 或是收购合作 , 砸下真金白银 , 一点点拼凑起了自己的汽车版图 。
2015年 , 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接受采访时曾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与手机或智能手表相比 , 汽车非常复杂 。你不能去找富士康这样的供应商 , 然后说 , ‘给我造辆车’ 。”
几年时间悄然而逝 , 局势沧桑变幻 , 在当前全球缺芯的大环境下 , 鸿海立志成为第一家“不缺材料”的电动汽车制造商 。
尽管业界对于富士康的造车模式褒贬不一 。但市场同样期待 , 在手机领域举足轻重的富士康在电动汽车市场能发挥出多少能量 。
从富士康看中国电子制造业的迁移
过去三十年 , 富士康在消费电子增长大潮中依靠加工组装取得空前成功 , 凭借苹果、亚马逊、华为等一流客户订单跻身世界五百强前列 。
但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 , 工厂工人快速流向低门槛且利润更高的快递、外卖、直播等细分行业 , 人力成本上升 , 中国制造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 曾经依靠低技术门槛代工维持业绩增长的富士康疲态明显 。
如今 , 国际局势复杂 , 无论是中美贸易战 , 还是近期提出的“印太经济框架” , 均意在扼制中国高科技产业崛起之势 。再加上近两年疫情对全球电子产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 形势之下 , 全球供应链企业权衡利弊 , 正加速区域化布局 。
其中以苹果供应链厂商的行动最为积极 。总的来说 , 苹果公司在依赖中国这个“世界工厂”的同时 , 也对中国的强大感到了极大的威胁 , 苹果对于分散供应链风险的需求越来越大 。
为了追随苹果公司的步伐 , 富士康、和硕、纬创等都开始在印度、越南等东南亚地区投资建厂 , 为将来的产线转移提前布局 。
电子产业迁移的背后 , 有一系列复杂的成因 , “财经十一人”将此大致归结为三点:
一是自然的产业转型升级 , 较低附加值的环节流向劳动力及地价成本更低的国家;
二是各国关税政策的变化 , 企业出于经济效益的考量转换产地 , 带动产业链上游迁移;
三是受近年来政治、疫情等外部环境的影响 , 外资企业在中国面临较大挑战 , 部分撤出了中国 。
以富士康为例 。2022年2月 , 鸿海与印度大型跨国集团Vedanta签署合作备忘录 , 拟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公司在印度制造半导体 。
富士康在印度建立合资芯片工厂 , 一方面是响应印度政府的号召 , 以提升印度的芯片本土化率;另一方面 , 也是在推行富士康的“印度战略” , 一方面是利用印度的廉价劳动力来节约运营成本 。另一方面 , 借助建立合资工厂来挖掘印度除芯片制造以外的终端代工业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