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从流血上市,未来何去何从?( 二 )


值得注意的是 , 并不是所有的研发费用最后都能带动业绩增长 , 云从科技在招股书中提到 , 2020 年 , 由于芯片设计成果未达预期 , 且EDA软件和生产流片遭遇限制 , 最终终止了“人工智能SOC芯片研制及结合高准确度人脸识别技术的产业化应用”项目 。
不只是云从科技 , 根据商汤科技的2021年财报 , 其总营收为47亿元 , 同比增长36.4% , 同一时期 , 经调整后的净亏损为14.2亿元 , 同比扩大61.5% 。另外 , 商汤科技的研发投入为30.6亿元 , 占总营收的比例为65.1% , 甚至远远高于云从科技 。
在自我造血能力不足 , 且需要大肆“烧钱”研发和扩张的情况下 , 融资就成为了AI企业的救命稻草 。自2015年成立以来 , 云从科技共完成11轮融资 , 融资金额累计超过40亿元 , 其中 , 最后一轮融资定格在2020年5月份 。
在AI行业中 , 长期亏损已成为常态 。根据公开数据 , 商汤科技在2019-2021年累计亏损343.03亿元 , 旷视科技在2018-2020年累计亏损127.66亿元 , 而依图科技在2018-2020年上半年累计亏损61亿元 。
也正是因为AI企业长期亏损 , 导致投资机构对其热情明显消退 。西南证券在研报中指出 , AI领域的投融资在2018年达到顶峰 , 投融资次数自2019年起显著下降 。进入2021年以后 , “AI四小龙”中仅依图科技于2022年2月份完成过一轮融资 。
融资的道路走不通 , 通过上市环节资金压力便成为了AI企业的必然选择 。在云从科技提交给上交所的招股书中 , 其阐述了所筹集资金的主要用途:拟融资37.5亿元 , 计划向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升级项目投资8.1亿元、向轻舟系统生态建设项目投资8.3亿元、向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综合服务生态项目投资14.1亿元、补充流动资金6.9亿元 。
或许是为了提振投资者的信心 , 在招股书中 , 云从科技还乐观地预测:2022-2025年 , 收入规模预计为16.82亿元、25.01亿元、32.27亿元和40.11亿元 , 年复合增长率为33.60% 。云从科技还表示 , 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毛利率的提升 , 预计将于2025年实现盈利 。
“云从科技短期内恐怕难以改变亏损现状 , 上市只能暂时缓解资金压力 , 但终归是治标不治本 。想要在2025年实现盈利 , 云从科技仍需要尽快实现商业化落地 , 完善自我造血能力 。”上述AI行业人士说道 。
前路依旧充满迷雾
对于云从科技而言 , 上市绝非终点 。以同样在科创板上市的AI企业格灵深瞳为例 , 3月17日 , 格灵深瞳正式挂盘交易 , 其发行价为每股39.49元 , 但截至其上市首日A股收盘 , 格灵深瞳的股价最终跌去5.14%至37.46元 , 总市值为69.29亿元 , 上市首日便遭遇破发 。
截至5月31日A股收盘 , 格灵深瞳的股价为27.02元 , 总市值为49.98亿元 , 较上市首日总市值跌去了27.87% 。
格灵深瞳的总市值一路走低的原因离不开其深陷亏损泥沼 。招股书显示 , 2018-2021年以及2021年上半年 , 格灵深瞳的总营收分别为5196万元、7121万元、2.43亿元和7219万元 , 同一时期 , 净亏损分别为9230万元、1.89亿元、1.02亿元和5474万元 。
与此同时 , 格灵深瞳对于前五大客户的依赖程度非常高 。根据招股书 , 2021年1-6月 , 格灵深瞳前五大客户贡献的收入占总营收的比例为74.54% , 相比2019年的67.55%仍在持续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