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人民架溜索桥的传说

【傈僳族人民架溜索桥的传说】 不知过了多少年代,怒江上终于有了第一座原始的桥梁——独索溜桥 。这是在两岸的大树上,绑上一根横跨河岸的竹蔑缆绳 。后来,溜索桥的形式 愈来愈多,有单索平溜桥,有双索陡溜桥 。再后来又发展成了藤索桥,既免溜曳,也安全可靠 。为了固定溜索,逐渐也有了坚固的石砌桥墩了 。
听傈僳族老人讲,架溜索桥的主意,最初是受了蜘蛛结网的启发 。清代一位诗人在走过索桥藤桥后也写道:“术因蛛网得,想自鹊巢掳” 。如今,傈僳人对据说教人架桥和织布的蜘蛛,尚保持着特殊的感情,他们绝对不会打死蜘蛛的 。
然而,怒江河深流急,没有任何机械帮助的傈僳族先民,是怎样把又粗又重的竹缆绳架到对岸的?
傈僳人是一个善射的民族 。他们砍来最坚韧的岩桑木,特地做了一张几个人才拉得动的大硬弓,在箭尾绑系了一恨长长的细丝线,几个小伙子一齐拉弓射去,终于把箭射到了对岸 。对岸的人接到丝线后,再细线拉小绳,小绳拉粗绳,粗绳拖竹缆索 。就这样,第一座竹篾溜索桥架成功了 。
不过,关于溜索桥还有另一个传说:架桥时,两岸各选一位臂力最好的人,他们各在钓鱼线上拴一块小石子,相互对抛 。待两石相交,丝线勾连在 一起时,便徐徐拖过对岸,而后再一次一次地变换绳索,拖拽而过,最后架起了竹缆溜索桥 。
过独索平溜桥颇为麻烦 。听傈僳乡亲讲,过桥之前,得先把用硬木做成的槽形溜筒的凹槽,扣到溜索上,再将一根牢靠的宽牛皮绳穿过溜筒,而后再用一根粗绳系绑在自己的腰腿上,并把粗绳绑挂在牛皮绳上,使自己成坐的姿势悬吊在溜索上 。当一切绑扎停当后,再紧握绳索,两脚朝拴固溜索的桥墩或大树使劲一蹬 。于是,借助蹬推的反作用力量,迅速把自己溜到江心 。
过桥时,千万不能往下瞧,因为溜索桥架得低,激流冲起的浪花难免会溅在身上 。如果往下瞧,那汹涌的江水好像朝着你直冲过来,使你头昏目眩,哪里还有劲过江呢?过桥人溜至江心,桥索下坠,没有再向前溜的冲力了,这时得用双手倒攀着溜索曳爬过去,才能到达彼岸 。不消说,每次悬度索桥,自然都是一场胆量和力量的较量 。可是,当地傈僳族村民却能携带孩子、货包乃至牲口过溜索桥呢 。至于双索陡溜桥,由于溜索一端高另一端低,过河者不用倒攀溜索曳爬,省了许多劲不说,还有凭虚御风的飘然而下的感觉 。特别是当地怒族、傈僳族妇女过溜索桥时,她们的裙据被江风鼓荡飘舞,颇似彩云飘飞 。只是由于下溜的速度愈来愈快,快到达彼岸时,得用双脚抵住桥墩或大树,以免撞伤身体 。
如今,这种古老的溜索桥,正在被吊桥所代替 。六库镇郊,一座 170 米长公路铁索吊桥,是用腕臂粗的平行的 12 根钢缆,把钢轨木桥悬空吊起,架在桥两端的钢筋混凝土桥墩上 。尽管每当载货卡车驶过,桥面会上下颤动,却安然无虞,同原始的独索溜桥相比,自然有着天壤之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