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祖庙


佛山祖庙

文章插图
【佛山祖庙】 佛山祖庙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 , 祖庙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始建 , 至清代初年 , 这里逐渐成为一座体系完整、结构严谨、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庙宇建筑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 , 祖庙大修 , 形成今日的祖庙建筑群 。祖庙是一个民间艺术博物馆 , 里面的建筑装饰工艺巧夺天工 , 被外国友人誉为东方艺术之宫 。
禅城祖庙与肇庆悦城龙母庙、广州陈家祠合称为岭南古建筑三大瑰宝 , 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祖庙的正殿里庙内还陈设了许多珍贵的艺术品 , 如70件30种兵器铜墙铁壁仪仗 , 直径1.31米的巨型铜镜、大型铜鼎、铜钟和香炉 。铁器有大铁鼎、铁鼎、铁画等等 。这些陈列品集中反映了明清时期禅城高超的工艺技术 。
禅城祖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 , 当时的名称叫祖堂 , 其实就是北帝庙 , 当时珠三角地区多为水乡 , 水患多 , 而北帝恰是传说中治水的神 , 于是北帝作为禅城人的保护神被供奉起来 。但在明代 , 祖庙遭到破坏 。洪武5年(1372年) , 祖庙得到重建 。
明朝正统十四年 , 朝廷封祖堂为灵应祠 , 并建了灵应牌坊 。自此 , 祖庙由民间祭祀之地变成官方祭祀之地 。

佛山祖庙

文章插图
1451年 , 成为官方祭祀之地的祖庙得到朝廷的支持扩建 , 塑北帝铜像 。自此 , 祖庙初具规模 。
光绪二十五年 , 富裕的禅城人捐钱捐物对祖庙进行首次大修 , 祖庙至今仍保持着百年前的艺术建筑风貌 。
当时 , 各行各业人士都拿出自己最好的东西捐给祖庙 , 禅城当时手工最出名的石湾瓦也被放在了祖庙的屋脊上 。
上个世纪70年代初 , 灵应祠大堂后面庆真楼的砖木结构改成了混泥土结构 。据当时参加了修缮工作的梁诗裕先生说 , 当时动用了100多人共花了一年多时间才完成修缮工作 。
上个世纪70年代还没有设立禅城博物馆 , 祖庙旁边是关帝庙、妈祖庙等 , 后来才把它们拆了修建禅城博物馆 , 因此用博物馆的概念来评价祖庙是不准确的 。1998年 , 庆真楼变成危房 , 加固后又重新使用 。
南北中轴线由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三门、前殿正殿、庆真楼等建筑物组成 。其整体布局规整庄严 , 疏密有致 , 禅城是广东木雕的重要产地之一 , 以红木雕刻为主 , 也有贴上金箔而成为金漆木雕 , 佛山木雕以其刀法利落 。
最值得称道的是祖庙的建筑装饰大量采用了陶塑、木雕、砖雕、灰塑等 。正反两面均有以戏曲故事为主要题材的雕塑 , 东廊的“郭子仪祝寿” , 它建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 。
祖庙内供奉的北帝神 , 传说是北方水神 , 所有兴风作浪的龙虾蟹将都由他统管 。由于唐宋时期珠三角一带多有水灾 , 禅城人便将北帝请到禅城坐镇 。说来奇怪 , 自此之后 , 禅城一带再也没有闹过水灾 。广东人有以水为财的观念 , 故而北帝崇拜就成了珠三角民俗的典型 , 其中更蕴含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 。
禅城人把祖庙视为福庙 , 每逢中国传统的节假日 , 如春节、端午、中秋等 , 禅城和珠三角一带老百姓都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在祖庙 。他们朝拜祈福 , 许下良好心愿;他们反思忏悔 , 净化心灵 。大家心理都觉得:不到祖庙心理就不踏实 , 到了祖庙 , 大家心里则有了一种平衡 , 有了一个希望 , 生活才有了目标 , 有了动力 。于是日子在日复一日中变得有滋有味……现代城市经济才在车水马龙中滚滚向前……无怪乎禅城人将祖庙视为自己的根 , 自己的源 , 甚至是自己的生命 。

佛山祖庙

文章插图
禅城人的生活轨迹处处都和祖庙连在一起 , 那天游祖庙时正好赶上四对新人在祖庙举行婚礼 。新娘们坐着大红花轿 , 新郎手扶花轿跟着 , 八音锣鼓起奏、大头佛开路、大吟姐陪侍 , 在众人的簇拥下喜气洋洋地进入祖庙 , 结婚典礼开始 。他们先到万福台上拜天地、拜高堂 。然后新郎新娘牵手到灵应祠许愿 , 并一起到锦香池用银子齐掷石雕龟蛇祈福 , 到黄飞鸿纪念馆看舞狮表演 , 最后由主办方向新郎新娘赠万福之婚纪念匾 。其间大批的观看者 , 新闻采访人员和摄影发烧友的长枪短炮为婚礼的气氛推波助澜 。这种仪式在祖庙屡见不鲜 , 很多新婚夫妇即使没有在祖庙里举行婚礼也必定要到祖庙门前合影 。这给祖庙平添了许多浪漫的生活气息 。
此后 , 新婚夫妇生了贵子 , 快到上学的年龄又要到祖庙来参加开笔典礼 。开笔仪式在祖庙西南部的孔庙里进行 。据传凭借祖庙的灵气 , 历史上禅城读书人的成绩冠甲全粤 , 直至辛亥革命前后人才辈出思想家康有为 , 铁道之父詹天佑 , 小说家吴研人任香港律政司长梁爱诗等均在禅城的尊孔的风气中成长 。1980年一来 , 禅城在全国的高考中更是异军突起 , 祖庙专设状元榜以激励后人发奋学习 , 并在此开设儿童开笔典礼仪式 。开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节的称谓 , 是作为少儿进入人生学习阶段和贯通教育心理学的启蒙教育纪念形式 。祖庙的开笔典礼已经开办多年 , 珠三角不少家长学校都选择祖庙为小孩举行开笔典礼 。
首先参加开笔典礼的小孩排好队 , 在乐声中由老师引领步入孔圣殿 , 在殿里接受启蒙老师关于尊师重教孝顺父母的训导 。并由老师教写“学业进步”的描红条幅 , 然后每个小孩手摸孔庙内的文笔合影 , 参观禅城状元榜 , 手拿“学业进步”的吉祥语到吉祥树下许愿;共同击敲启智钟 , 取状元井的水用状元巾洗脸 , 接下来便由启蒙老师用朱砂为开笔者开智(痣) , 最后穿上博士袍集体合影 。整个开笔典礼仪式节奏鲜明 , 意义深远 。
禅城的老人们则更离不开祖庙了 。每天清晨 , 当第一缕阳光通过浓密的树叶洒满祖庙的前院 , 老人们的晨练曲已经开始了 , 打太极拳、做操、练气功、跳舞……生气与活力立刻在祖庙的院子中弥漫开来……晚上 , 老人们又聚集到祖庙的万福台观看粤剧表演 , 随着八音锣鼓摇头晃脑 , 悦耳的音符将手中茶杯里的茶冲得酽酽的 , 让时间凝固 , 让生命延长……让平淡的生活变得极富韵味 , 日复一日 , 年复一年 。有位老人说:人老了 , 祖庙成了生活中的一部份了 , 怎么离得开呢 。
岭南建筑
从建筑的角度看 , 祖庙是一组建筑艺术高超 , 装饰工艺精美的具有岭南特色的建筑群 。南北中轴线由万福台 。灵应牌坊 。锦香池 。钟鼓楼 。三门 。前殿正殿 。庆真楼等建筑物组成 。其整体布局规整庄严 , 蔬密有致 , 亭台廊榭的设置严格遵守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原则 , 以藏和露的巧妙辩证让游客觉得其内部空间含蓄、内敛、复杂、神秘继而产生肃然起敬之感 。
灵应牌坊
灵应牌坊是祖庙里的重要建筑 , 始建于明朝景泰2年 , 因明景泰皇帝将祖庙赐封为灵应祠 。所以牌坊施工构建格外讲究 。壮丽异常 。牌坊建筑为三楼三层式 , 威严耸立 , 檐柱间大量施用斗拱 , 飞檐叠翠 , 飘逸凌云 。正面顶层正中有竖书“圣旨”二字匾 。下层横书 。“圣域”“灵应”二字 。背面顶层竖书“谕祭”二字匾 。朱红的木结构映衬着贴金大字 。配以绿色琉璃瓦上盖 , 使整座牌坊显得辉煌夺目 。风骨凛然且结构极为坚固 , 曾经承受过十二级的台风而安然无恙 。锦香池位于灵应牌坊前 , 于明正德八年开凿 。初为土池 。清雍正年间改建为石池 。池中有象征北帝的石雕龟蛇像 。每一位到祖庙的游客都会往池中的石雕龟蛇像投硬币 。据说 , 投中的越多则财运越好 。三门是整座神庙的门面 , 建筑非常考究 。面宽九开间 , 顶端有一条1米多高30米长的陶塑人物瓦脊 , 檐下是贴金木雕 , 中间是红色沙岩围墙并排配以三个进深为一米的圆拱门洞 , 下为石砌抬级 , 整个建筑壮丽威严 。

佛山祖庙

文章插图
民间艺术
祖庙是一个民间艺术博物馆 , 里面的建筑装饰工艺巧夺天工 , 被外国友人誉为东方艺术之宫 。这得益于禅城发达的民间工艺 。禅城是广东木雕的重要产地之一 , 以红木雕刻为主 , 也有贴上金箔而成为金漆木雕 , 禅城木雕以其刀法利落 , 线条简练 , 豪放、粗矿、流畅 , 构图大方饱满 , 装饰性强而著称 , 题材以人物、动物、花卉、瓜果等为多 , 以建筑装饰木今为主 。祖庙前殿、正殿所陈列的大型神台 , 就是禅城著名的金漆木雕杰作之一 。其中所雕刻的内容包括“荆柯刺秦王”、“李元霸伏龙驹”“竹林七贤”与“薛刚反唐”等故事 。此外 , 祖庙建筑木雕也很多 , 其中有檐口木雕衽、花篮、木雕大门、戏台(万福台)、屏风、牌匾、对联、挂屏、仪仗、彩门、香案、门窗、案台、桌椅等 。
最值得称道的是祖庙的建筑装饰大量采用了陶塑、木雕砖雕、灰塑等 。其中在建筑中应用的陶塑瓦脊共有六条 , 分别装置在三门、前殿、正殿、前殿两廊和庆真楼等建筑的屋顶脊之上 。规模最大的三门瓦脊 。全长32.02米 。正两面均有以戏曲故事为主要题材的雕塑 , 雕塑人物的面部、手部均露胎 , 不施釉 , 目的是为了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神态表情和手部造型 。釉色以绿、蓝、酱黄、白为主 , 色彩高贵华丽 , 古朴典雅 。设于祖庙各处的陶塑瓦塑历经百年风雨 , 其釉色仍光亮如新 , 可见其精良的制造工艺 。灰塑又叫灰批 , 是禅城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之一 , 用灰塑美化装饰建筑物 , 主要用在门额窗框、山墙顶端、屋檐瓦脊、亭台牌坊等处 。其题材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以及书画等 。在祖庙中 , 这种禅城传统的民间灰塑艺术作品比比皆是 。如祖庙两旁门、额的灰塑:“唐明皇游月宫”、“桃园结义” , 东廊的“郭子仪视寿” , 西廊的“哪咤闹海”等 。

佛山祖庙

文章插图
此外 , 还有:“八仙” , “三英战吕布”、“刘伶醉酒”以及琴棋诗画等题材的作品 。这此灰塑艺术造型生动传神 , 栩栩如生 , 色彩绚丽 。砖雕、石雕艺术也是禅城民间手工艺之一 。它主要用于建筑装饰上 。是我国有悠久历史的建筑艺术 , 明清两代在珠江三角洲各地 , 用这些民间雕塑艺术装饰建筑物甚为流行 。祖庙公园内的马郡宗祠内牌坊 , 都用砖雕、石雕进行装饰 , 它建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 , 是禅城目前保存最完整最早的砖雕装饰艺术之一 。祖庙大殿三门前两侧 , 端肃门上的砖雕“大红袍”(海瑞故事)、崇敬门上的“守房州”(牛皋故事) 。这些砖雕的主要特色是:雕刻细腻 , 层次多 , 构图集中概括 , 主体感强 , 雕刻工艺娴熟 , 多用圆雕、透雕、浮雕、刀法刚劲利落极富于装饰性 。细心的游人在观赏祖庙的砖雕时可以发现在砖与砖的接缝处并无丝毫的痕迹 , 其制作工艺令人惊叹 。
漆扑又叫漆夹伫塑是一种以伫夹缝以漆粘扑而成的雕塑工艺 , 俗称漆扑 。最早出现于东晋时代 , 以唐代为盛 。禅城祖庙博物馆内的大神像都是用这种工艺扑制而成的 。禅城民间漆扑雕塑 , 有悠久的历史 。制作工艺须先塑出泥胎人像或动物、器皿 , 然后翻制石膏模 , 在石膏模上用小麻布片逐层粘贴 , 脱模成型 , 再在胎塑造型表面施以精细雕塑、刻画线条、装饰上漆(油)、贴金、加彩等 , 最后塑造出一座完整的立体造像或器物 。在祖庙内现存有20多座漆扑神像供人们参观 , 这是清代禅城的漆扑艺术作品 。
祖庙的正殿里庙内还陈设了许多珍贵的艺术品 , 如70件33种兵器铜墙铁壁仪仗 , 直径1.31米的巨型铜镜、大型铜鼎铜钟和香炉 。铁器有大铁鼎 , 铁鼎 , 铁画等等 。园内还陈列有石刻匾额 , 明、清时期的石兽、碑刻唐代“贞观二年”款棋字阳文“禅城” , 石片旁的复制品 。重新组合复完的陶塑瓦脊 , 大量的金木雕建筑构件 , 大型铁铸武士立像 , 铁铸瑞兽、铁炮等等 。这些陈列品集中反映了明清时期佛山高超的工艺技术 。无怪乎 , 一些前来参观的外国朋友将祖庙誉为“东方民间艺术之宫” 。
祖庙骄傲
在祖庙三门的北侧 , 有一座两层仿清代青砖镬耳建筑 , 那是占地五千平方米的黄飞鸿纪念馆 。走进黄飞鸿纪念馆 , 馆内设有陈列馆、飞鸿影院 。陈列馆内 , 有一幅目前国内仅存的黄飞鸿真人照片 , 很多游客到了这里必须要和大师的照片合影 。“十三姨”莫桂兰的真人照片 , 也陈列在馆内 。并制作了一个“宝芝林”的复制品 , 与电影里的场景很相似 。颇令游人兴奋 。
纪念馆里有个很大的演武厅 , 每天都有一场武术表演在这里进行 , 黄飞鸿的门人们将精湛的武艺呈现给游客 。飞鸿影院则不停地播放黄飞鸿的电影录像 , 拳脚声不绝于耳与武术表演相得益彰 , 仿佛又见黄飞鸿当年矫健的身影 。据说 , 祖庙的工作人员地毯式收集了1000多件黄飞鸿的文物 , 近百部黄飞鸿电影以及黄飞鸿功夫的真人演绎 , 才形成了这座凝聚全世界38万黄飞鸿门人寻根拜祖的纪念馆 。黄飞鸿在《中华奇人大辞典》里 , 只有一句话的介绍 , 但“黄飞鸿”这个题材却被充分利用 , 并被演绎得传奇神奇 , 可见人们对正义的追求 。

佛山祖庙

文章插图
为满足海内外华人的愿望 , 纪念馆已经整理出的《黄飞鸿大事年表》 , 刻成了石碑 , 放在馆内供人解读 。是祖庙的灵气哺育了黄飞鸿 , 而黄飞鸿的民族气节和传奇经历又给祖庙添了荣耀 。在纪念馆的左侧 , 每天进行一次的南派舞狮表演 。队员们在铁柱和木桩上闪展腾挪 , 将高超的岭南狮艺展示给游客 。据说:这支舞狮队由黄飞鸿传人组成的 , 每年还要到海外华人聚集的地方表演好几次 。大概是出于对黄飞鸿仰慕 , 或者对舞狮艺术的崇拜 , 当舞狮者摆出一个造型“定格”时 , 游客就纷纷往大开口的“狮子”嘴里放钱 。

佛山祖庙

文章插图
青石铺路 , 斗拱飞檐 , 清音萦绕 , 曲径回廊 , 祖庙的内涵实在是过于丰富 , 以致于再多 , 再深沉 , 再华丽的文字去描述她都是隔鞋挠痒 , 徒流遗憾而已 。只有亲自去体验 , 去感受……方能领略其中妙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