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敛巧饭是怀柔区琉璃庙镇杨树底下村流传了180多年的古老习俗 。每到正月十六前夕,村中少女到各家敛收食粮、菜蔬 。待正月十六日这天,由成人妇女将其做熟,全村人共食 。其间,锅内放入针线、铜钱等物 。食之者,便证明求到巧艺及财运 。
【怀柔区百年民俗:“敛巧饭”】 另外,巧字,是当地人对麻雀、山雀等的别称 。在人们吃“敛巧饭”之前,要扬饭喂雀儿,口念吉祥之词,一是为向叼啄谷种的雀儿谢恩,二是为祈求来年丰收 。饭后,人们还要在冰上行走,曰走百冰(病),即去掉百病 。每到此时,还有戏班及花会助兴演出 。
文章插图
一百多年来,此项民俗活动代代沿袭,传承不断,村民亲切地称之为“巧饭” 。杨树底下村敛巧饭风俗历史悠久,传承持续不断,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当春节民俗活动的组成部分,反映了北京地区独特的民间传统文化形态 。
文章插图
“敛巧饭”风俗
每到这一天,全村人欢聚一堂,说说过去的一年,聊聊新年的打算,其乐融融 。“敛巧饭”在北京市怀柔区琉璃庙镇杨树底下村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过去是在正月十六这一天,由村里的小姑娘自发的组织带上做饭的盆或碗等挨家挨户敛小米、各种菜,集中到一起在户外支锅做饭,熬一锅粥,炖一锅菜,在熬粥的锅里放一根针和做衣服时手上带的顶针儿,做好后,大家围坐一起吃,谁吃粥时碰到针就代表手巧,谁碰到顶针儿就代表心灵,就这样一直延续了数十年后,发展到了今天的由村里的妇女组织挨家挨户敛小米、大米,各种菜、肉等,在街头巷尾支大锅做“敛巧饭”,做好后,全村的男女老少,有的从自己家里拿着酒,大家围座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吃菜,一边吃粥,畅谈过去一年丰收的美景,设想着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通过此项活动,增进了邻里团结,化解了往日的不合,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饭吃完了,大家把剩下的“巧饭”撒在河床上喂鸟儿,希望鸟儿吃饱后不再糟蹋田地里的粮食,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
文章插图
“敛巧饭”流程
1、敛收粮食
正月十六前夕,各家小孩要挨家挨户给老人拜年,同时敛收各家过节剩余的小米、玉米、肉等食材 。
2、巧饭放针
到了吉时,妇女们开始做“巧饭”,村民们会在饭菜里放入针线、顶针儿等,吃到的人意味着心灵手巧 。
3、祭拜神雀
巧饭揭锅前,由村中老者主持进行神雀祭拜仪式,以感谢当年神雀叼啄谷种而救人的恩情 。
4、巧饭揭锅
仪式结束后,随着老人一声“揭锅啦!”的吆喝声,敛巧饭阵阵香气飘散 。
文章插图
“敛巧饭” 传说
相传,当初先人从山东青州迁来时,见此地山清水秀,藏风纳气,且在山前向阳处生有一棵粗壮参天的大杨树,便在此定居,并以杨树命村名 。这里虽然风水好,但要生存,就须垦荒种粮,可是没有种籽 。人们商量后,决定去他处寻种 。待求得种籽归来途中,不慎将种籽洒在了石缝里 。正当寻种人焦急之际,忽然飞来几只山雀,将石缝中的种籽衔出,一粒未吃,留给了讨种之人……为了感谢神奇山雀的恩德,如今,杨树底下人不惜重金,建造了这座神雀台 。
文章插图
神雀台,是一幢高约10米,直径约2米的雀图腾柱 。柱顶端为高约1米许的挥翅落定的神雀 。柱子表面,则是以剪纸手法雕刻的神雀衔种及山民耕种劳作的写意场面 。整个神雀台,神雀栩栩如生,浮雕生动流畅 。
新中国成立后,这项最初只有村里女性参加的活动变成全村男女老少都参与的“合家饭” 。
文章插图
2007年,“敛巧饭”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在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中,该项民俗活动也榜上有名 。
文章插图
2008年6月,“敛巧饭”民俗活动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文章插图
现在的“敛巧饭”再不是过去的形式和规模了,由于它的影响,很多身在异乡的人也会千里迢迢地赶来,为的就是图个吉利和热闹 。
文章插图
- 临夏穆斯林民俗
- 甘肃平凉崆峒民俗
- 平凉灵台民俗“三献礼”
- 社火 平凉民俗:武社火
- 泾川完颜村皇甫圣母信仰及其民俗
- 平凉泾川地坑庄子民俗
- 平凉跑秧歌民俗
- 张掖市高台县民俗风情
- 兰州连海民俗:祝寿
- 兰州市红古区八宝川的面食与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