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水山地风筝

双水山地风筝
2007年入选江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分布区域
新会区双水镇上凌、南岸、洋美、岛桥、木江等村;(双水镇凡有竹器加工地区、都有风筝制作放飞的习俗)
历史渊源
明代洪武年间 , 祖先自韶关南雄迁居开平、新会 , 将北方中原习俗带到南方边陲 。有竹子加工业的乡村(坊)、(里)居民都有制作风筝的风俗 。
新会区“双水山地风筝”相传始于明代洪武年间 , 盛于清代乾隆年间 , 以上凌村和南岸村板块类《鸣牛》风筝、和岛桥村、洋美村及木江村的足节类《蜈蚣》为代表作 。
每年秋风季节 , 农民自娱自乐 。
【双水山地风筝】 基本内容
山地风筝主要类别有几种:
1、板块类:以“鸣牛”风筝为代表作 , 还包括鲤鱼、鹰、荷花、蝴蝶、各种鱼类等;
2、竹节类:以《蜈蚣》风筝为代表作 , 一般有10米-80米长不等 。
3、环保风筝:主要是利用废的彩色胶纸为原料制作的风筝变废为宝 。
相关制作及其作品
一、风筝制作工具:
1、竹刀:开竹篾之用;
2、剪刀:剪尼龙线及彩色胶纸用;
3、画笔:风筝绘画颜色之用 。
二、制作原辅材料:
1、竹篾、竹枝、制作风筝框架之用;
2、尼龙线:绑扎风筝之用;
3、彩色胶纸:包扎风筝之用;
4、白乳胶:粘合胶纸之用;
5、彩色颜料:给风筝上色彩之用;
6、乐器弦线:用于造风筝响声;
主要特征
双水山地风筝一直延续至今 , 颇具地方特色 , 其主要因素有如下特征:
1、历史悠久:双水山地风筝至今不觉经历了600多年历史 。
2、品种独特:板块类与竹节类风筝在空中飘动时发出一种十分美妙的响声 , 令人颇感神奇 。
3、工艺精巧:双水山地风筝造型别致 , 琳琅满目 , 令人眼花缭乱 , 并融合了选料、破篾、绑扎、粘合、包装、绘画等民间工艺于一体 。《蜈蚣》风筝更是五邑一绝 。
4、类别繁多 , 品种齐全 。不完全统计约有100多个花式品种 。
5、怡悦身心:制作和放飞风筝是一种村民自娱自乐有益身心健康的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