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丽江风俗民情

丽江风俗民情
语言
在丽江古城,汉族的云南方言(也称云南话)是最广为使用的语言,在古城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使用纳西口语 。丽江的年轻一代能讲汉语普通话,有些从事旅游业的青年能讲很流利的英语 。由于有些老一代的纳西老人曾经接受过教会学校的西式基础教育,因此在丽江古城的街上看到古稀老人和老外用英语自如交流也并非奇事 。在商业利益驱动下汉语的方言替代口语成为丽江(古城)的交流工具 。
文字
象形文字约有2200多个,有较浓厚的图画文字特点,以一字象一物,或一事,或一意,但与图画不同,是用简单笔画初其事、物、意的轮廓来表达、丽江有一种标音文字,共有2400多个符号,多是重复的异体字,较常用的有500多字,由东巴掌握,有少量的东巴经是用标音字写的 。
两性风俗
如同父权社会,丽江坝区的家庭大多被男性所主掌,与泸沽湖的摩梭女性家长制有所不同,妇女承担着比汉族妇女更沉重的家务和社会义务 。1253年蒙古人征服丽江之前,丽江的纳西和泸沽湖的摩梭同处于母权社会,1253年以后倾向于中原汉文化的木氏逐步使丽江少数民族家庭受到汉族父权制度的影响,1723年汉族的流官取代木氏家族统治丽江,大量的汉族的价值观,包括父权社会的规范和父母包办的婚姻制度开始盛行,妇女不仅失去了对家庭的掌握,同时由于恋爱自由和性的自由遭到儒家汉制的抵触,少女情死的人数上升,有些私定终身的男女则越过金沙江迁到摩梭社区,寻找自由的爱情 。1970年代以后出生的纳西青年男女,已不再遵从传统的价值,他们和大陆的新新人类一样,从西方涌入的文化中寻找祖先曾经拥有的自由精神 。
宗教信仰
丽江少数民族在历史上曾经信奉过佛教,喇嘛教,道教 。在今天的丽江人们不笃信某一种宗教,即使在年老的人中也少有虔诚的信奉者 。东巴教是纳西古代的一种原始宗教,富有精英色彩,而不是一种平民宗教 。
传统服饰
少数民族的男子早在本世纪上半叶抛弃了汗衫到膝短裤的传统服装,改穿汉服,丽江古城的年长妇女的衣着是根据满服进行改良的结果(其中的羊皮袄,披星戴月和围裙则保留了传统特点) 。在中甸白地(纳西东巴教发源地)的纳西租服装更为纯粹,泸沽湖的摩梭人的穿着则与藏服接近,而且在今天的丽江,二战以后出生的丽江妇女大多不再穿这种传统服装 。
传统建筑
丽江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常见的形式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 。其中,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 。在结构上,一般正房一坊较高,方向朝南,面对照壁 。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厢略低,由下辈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 。农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功能上与城镇略有不同 。一般来说三坊皆两层,朝东的正房一坊及朝南的厢房一坊楼下住人,楼上作仓库,朝北的一坊楼下当畜厩,楼上贮藏草料 。天井除供生活之用外,还兼供生产(如晒谷子或加工粮食)之用,故农村的天井稍大,地坪光滑,不用砖石铺成 。
传统节日
三朵节是丽江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届时丽江城乡中古乐长奏,纳西人载歌载舞,还会带着火锅到拉市海等风景秀丽的地方野餐,以此来欢庆节日 。时间:二月初八 。
火把节以丽江大研古城最为热闹,纳西人按古规一连要过三天的火把节,点三个晚上的火把 。每天门前要点一支柱子般又粗又大的大火把,寨子里的青年们个个拿着又细又长的小火把,沿着田埂、山路,边走边唱,直到深夜 。火把燃得越旺,就越吉利,人们越高兴 。时间:每年农历6月25日至27日米拉会 。
米拉会又称“棒棒会”,是云南丽江纳西族的传统节日,节日这天,人们扛着马笼头、鸡笼、犁、耙、桶、锄等各种木制农具涌向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大研镇进行交易 。时间:五月十五 。
转山节是泸沽湖摩梭人最重大的节日,又称转山会,摩梭人称转山节为“朝山节” 。相传摩梭人的祖先便是在这天诞生的 。节日期间,摩梭人都穿上最华丽的民族服装,进行祭拜女神、歌舞、射箭、结交阿夏等各种活动 。时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 。
东巴舞来源于古代纳西言辞的社会生活,不少动作都是模拟各种动物的动作来进行的,形象十分生动 。东巴舞蹈是东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巴教经典中有专门记述东巴舞蹈的舞谱《舞蹈教材》和舞蹈来历 。
【云南丽江风俗民情】 纳西古乐
纳西族的音乐,除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诗歌舞三者合一的“温麦达”,“阿热热”,“三多舞”等曲调外,还有古典的大型乐曲《白沙细乐》和《丽江古乐》.乐器有横笛、竖笛、芦笛、二黄、南胡、中胡、大胡、苏古杜、三弦、琵琶、筝、瑟、云锣、木点、铃、海螺、鼓、唢呐、长号、钹、芦笙和口弦等,其中,有很多是从内地传入的 。
2010年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的《纳西族白沙细乐》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音乐项目类别,序号12 。
白沙壁画
明清寺庙壁画是著名的“丽江壁画”或“白沙壁画” 。是明代领主经济繁荣,丽江民族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发展本民族文化的结晶 。壁画分布在白沙,大研镇,束河,中海,漾西,雪嵩等村镇的十多处寺庙中,于明出至清乾隆年间陆续制作完成的 。
据丽江书画家和在瑞调查研究,束河大觉宫现存正殿西壁六幅壁画,是道教,佛教的合制品,出于汉族画家手笔,用笔精细流畅,人物性格鲜明,生动自然;白沙的大宝积宫壁画,被认为是“丽江壁画”的中心,保存比较完整,在十二堵壁画上,有道教,佛教的神佛像,也有喇嘛教的密宗佛像,并有汉,藏文的款识,汉,藏,纳西族画家在制作中,采取了一定的写实手法,突破宗教题材的局限,反映了当时纳西族社会的一些生产和生活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