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县民间丧礼习俗

旧社会丧礼极为繁缛 。棺木、衣裳皆从厚 。棺有对墙、三元、五底及标皮板之分 。对墙,杉板10块,底3,盖3,两旁各2,前后和亦各2,生漆弥缝,不用钉 。富者多生前置办,内外以漆拌瓷粉涂之数层,光可鉴人,谓之寿材或寿器 。三元,杉板12块,底、盖、两旁各3,前后和亦各3 。五底,杉板20块,其数各为5 。标皮板者,板薄而短窄,仅足纳尸而已 。极贫者常乞慈善机关施以薄棺,即此也 。
衣衾,富者有五领三腰丝绸到底之说,即上衣为5件,下裳为3件,皆绸制,实以丝棉 。有生前已制成,谓之寿衣 。贫者随身衣服而已 。清时,为官者衾衣为清装,黼黻朝珠马蹄袖;一般平民则为明代服装,园领、方巾、厚底靴 。此即所谓生降(指生前着清朝服装)死不降(指死后仍着明朝服装)也 。病者危笃,则着生前衣履,撤帐去枕,仰卧于床,并于户外焚纸轿 。如有子孙外出必俟其归以诀别者,则灌以独参汤,可延一二日不绝气 。
气绝,面复以绸巾,贫者复以大表纸;两手使微握,持面饼7枚,以棒穿之,谓之打狗饼,言死者去阴间,途遇恶狗投以饼也 。床前点油灯,燃香烛,亦有置饭一盏,鸡蛋两枚,子孙跪床前,合家举哀 。死者有女,女以大表纸9斤4两作冥钱焚之,例也 。于是遍告亲友,谓之报丧 。亲友来,孝子—一泣跪 。
入殓前,死者更寿衣,是谓小殓 。先汲河水以新布巾拭身,前胸后背各3下,妇女梳头,亦3下 。所更寿衣,置斗上筛中 。斗内放香油灯盏,燃灯芯7根,斗上置竹筛,筛上置寿衣,寿衣披孝子身,然后为死者更之,再剪孝子衬衣领稍许,塞死者之领;死者手足均以丝棉套之 。其时延道士至床前诵经破煞 。道士一手振铜铃,一手持刀夹碗,洒以茶叶五谷米,呼曰“起”,则舁尸入棺 。一人急取床下垫草及生前所着布鞋,于大门外当街焚之,俗称烧下床草 。尸腰系以棉纱,年几何则棉纱为几根,入棺时可托腰部也 。剪其末端,即所谓寿纱 。如死者年过花甲,人多索之,以系小儿胸前 。死者入棺,是谓大殓 。殓时死者口中旧曾有含铜钱之说,后未见之 。死者首枕鸡鸣枕,枕为红绸缝三角形,中实以草灰及冥锭灰;足踏蹬脚炭,即木炭围以红纸1条;空隙处塞灰包,灰包以大表纸包草灰,数与死者生年等 。上复以绸被,棺口嵌方形红绸,以掩其面 。原掩面之绸巾则珍藏之,作为纪念 。
子孙临棺泣诀后,加七星板,复棺盖,钉以钉,漆封口 。棺前设案,案上供牌位,置长明灯、香炉、蜡台及三素(金针、木耳、粉丝) 。道士先用红纸糊一封套,书名讳,即牌位,以碗盛米,插其上 。富者于头七日更红绸牌位,名讳贴以金箔纸,承以泥座 。棺下则有照寿衣之斗灯,谓之腰灯,终日不熄 。道士破煞所用刀碗,亦置棺下,碗覆地下,上压以刀,打狗饼7枚则置棺上 。是时,道士书七单,孝名单七单即自死日起,每7日为一七,七七为期满,列出逢七日期,书于白纸,贴于堂前 。孝名单为五服以内男女子孙之名单 。
第三日破孝,孝子衰绖,孙辈及近亲以白土布为衣帽,远亲则鞋端蒙白布,男著白孝帽,女披白布巾 。灵柩前挂孝帐,案前围白布桌帏 。逢七日,延僧做佛事,昼拜经忏,夜放焰口,或请清洁堂道姑诵经;亦有延道士作法事者 。下午必设祭 。设祭时孝子披麻戴孝,手持哭丧棒,匍匐跪于案前,女子不分亲疏均哭于棺侧 。道士立案旁,摇铃诵经,读孝名单,然后亲友依次跪拜 。礼毕,孝子出门口,道上焚纸剪力士及纸箱 。纸剪力士倚纸箱,先以水饭1杯祭之 。纸箱,又称墨箱,色黑,中有冥锭若干及打狗饼1枚 。七单上列有亡魂返家之日期 。是日晚大门虚掩,门内外檐下均斜倚1纸扎芦杆梯,门外梯旁放1瓦罐,中有熟鸡蛋两枚,瓦罐亦有放门隙处者 。门内梯下置盥洗盆巾 。
堂前置1小方桌,燃白蜡烛,铺以草灰,上有杯、箸各2及鱼、肉、蛋菜肴3碟,桌角焚冥锭数枚,供阴间差役取用也 。自大门口梯前至卧房、锅灶、灵柩前均筛草灰 。家中屏坐它室中,以俟魂归 。夜深,见灰上有猫鼠足迹或烛因风闪烁,则云魂归矣 。于是鸣爆仗扫草灰,撤纸梯,送之于河畔 。中产之家尚有延道士过仙桥之迷信活动 。其法为:靠背椅上用布实棉花,扎作人首状,披以黑巾;椅身,男死则套以长衫,女死则上套褂下围裙,即以之代亡灵 。再以方桌6张,列成长形,上置竹榻,如桥状 。时孝子捧牌位跪地以迎亡灵,道士诵经,人则扶亡灵过桥 。气氛阴森,多禁小儿出视 。出殡前行题主礼,先请善书者书死者名讳及生卒年月日时于木主上,“主”字只书为“王”不加点 。
至题主时,请亲友中显达者,面东笔蘸朱墨先后点“王”成“主”字 。然后将木主按辈份,分昭穆,陈列香烘中 。大家更吉服,跪贺之 。香烘供祖先木主之处,形如橱,木制,分两层,始祖木主居中,以下祖与父递为昭穆 。左为昭,右为穆,宗法制度也 。继开享吊,或1日,或3日,亲友来吊,大宴吊客 。开吊之末日晚间,家祭,设酒肴,读祭文,近亲均至,行三跪九叩首礼 。礼毕,撤棺前物,作出殡之准备 。乡间习俗家祭菜肴,谓之暖棺盆,婿家所送,为4大盆,极丰盛,盖盆之肉有块重斤许者 。多延次日舁棺者食之 。亲友除自食外,尚碗盛饭菜携回,俗称偷寿 。
出殡时,道士立棺前,振铃诵经,洒以茶叶五谷米,则燃爆竹舁棺出 。孝子捧纸牌位跪于门首以迎之 。道士至门首,以刀击破煞之碗而掷于地 。棺加外橔,上立纸仙鹤 。贫者无橔,上复红布 。富者扎纸为亭台人物,延僧人道士鼓乐前导 。孝子扶棺侧,孙辈随棺后,两旁围以白布,殆古执绋之遗制 。妇女乘竹舆,亲友皆白衣白帽以送之 。有惑于风水之说或无葬地者,不出殡而停柩于堂侧,出殡之日,富者多在五七期诹吉日,贫者则为死亡之第三日或头七,不择日也 。
棺运至坟地,先由堪舆相墓地,定墓穴,掘土而以芝麻秸烧炼之,穴内铺石灰,洒朱砂、雄黄,置棺其中 。堪舆以罗盘定棺之方位,棺前和朝上,后和朝下,与棺停家堂及出殡时正相反 。孝子掬土复棺上,堆土成冢而祭奠之 。3日上新坟,晚于冢前烧火把 。
【无为县民间丧礼习俗】家堂前仍设案,供纸扎房屋,谓之灵,纸牌位放灵中 。至六七时,烧灵,祭奠如仪,丧事乃毕 。次年清明前3日扫墓 。立秋日烧素即焚纸箱、冥衣冥锭等物 。冬至日去宗祠题名 。守孝3年,以鞋布颜色为准 。初为白,继为深灰,再为浅蓝,孝满则为黑 。门联纸先为黄,继为紫,后为红 。3年孝满,祭祀后除去丧服,谓之除服,亦谓除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