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县民间婚礼习俗

古代婚礼有六: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 。旧社会之婚礼,一仍旧贯,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实为变相买卖婚姻也 。男家请媒向女家提亲,女家应诺,男家备礼求婚,是谓纳采 。
男家请媒问女方出生年、月、日、时辰,俗称八字,是谓问名 。问名后,古时归卜于宗庙,今则将男女双方八字交卜者占算,得吉兆,复备礼请媒告女家,婚姻大事于是定,是谓纳吉 。男女两家缔婚后,男家诹日具书,备衣饰礼物等聘礼送女家,是谓纳徵 。徵者成也,纳币以成婚礼 。因宋时避讳,改称纳尔,俗称过定 。男家纳徵后,择定婚期告女家,女家受物复书,是谓请期 。女家同意婚期,即备衣饰、家具送男家,俗谓陪嫁妆 。富者所陪嫁妆,竟有朱漆寿棺一对,则物物齐全,可以想见 。至婚日,男家舁喜轿、礼品至女家迎娶,是谓亲迎 。古者新婿亲自迎娶,今婿不往矣 。
六礼亦有精简合并者,然以纳徵亲迎为重 。盖纳徵即订婚,亲迎即结婚也 。亲迎日,男家租喜轿 。轿雕龙画凤,围以彩色小灯泡,备极华丽;轿顶扎红绸彩球,分垂四角;轿前后是红灯笼两对,燃以红烛;轿门前挂1筛镜 。筛镜,系竹筛上糊红纸,再以金箔纸剪八卦形贴红纸上 。八卦者,为乾、坤、震、艮、离、坎、兑、巽者也 。轿内座下,置铜脚炉一只,炉灰中有燃着之木炭;公鸡一只,红绳扎其足;万字糕两条,供新娘踏足用 。喜轿后舁方箱,箱中置礼品 。前有鼓乐导迎,一人提爆竹篮,篮周糊以红纸,沿途燃放爆竹 。乡间则有揪提篮者之耳之习俗,谓之摘扁豆,不知何意 。贫者所租喜轿,多为青布小轿,上复红布,前悬红灯笼1对 。随行者仅提爆竹篮及担衣物而已 。
喜轿至女家,女家闭门不纳,索“开门包”后,始燃爆竹放喜轿入,至家堂前,轿置芦席上,不得着地面 。女数日前已卧床上,日食鸡蛋、枣栗之物,不进饭粥 。盖迎亲日忌解大小便也 。至是,盛妆,穿红着绿,头顶盖1红巾,由父兄负至轿中 。轿出门,母嫂等妇女均哭泣,云愈哭则家愈旺盛也 。喜轿所行之路,往返不同,忌走回头路也 。走回头路者意谓夫亡再醮也 。喜轿至男家,亦置家堂芦席上 。时生肖属羊属虎及孕妇寡居者均忌见 。
至吉时,鼓乐齐鸣,燃放鞭炮,由两老妇开轿门,扶新娘出 。两老妇,俗称接轿奶奶,需夫妇双全,子孙满堂者 。轿前地上铺布袋,新娘行袋上,袋子前后更迭 。袋,代同音,俗称接代 。至洞房,床前设方桌,燃红巨烛,烛上彩绘龙凤 。新郎新娘先拜天地,再拜床公床母,然后交拜,谓之拜堂 。继则新郎新娘坐床上,行合卺礼,饮交杯酒,即红绳两端各系一杯,中盛酒,新郎新娘各执其一,交互呷之 。合卺后,新娘换童鞋 。童鞋,色紫、软底,能着新鞋上,新郎则挑去新娘盖头红巾 。新郎与新娘至是始相识,继食团圆饭 。
菜为10碗,有鱼圆、肉圆、鲫鱼等,均取吉利意;须整鸡,鸡口衔红枣 。鸡与鱼,均不可食 。席为圆桌,新郎新娘坐上首,接轿奶奶分坐两旁,余六人均童男童女 。新郎新娘不举箸,陪坐而已 。其时,宾客来贺,厅堂前大开筵席,觥筹交错,极尽欢乐 。筵后,同辈亲友闹洞房,亦有藏匿洞房中,听新夫妇话语,以作笑料 。次日晨,新娘之兄弟来贺,亲朋亦纷至沓来,欢宴3日 。第三日,家堂前铺红毡,新婚夫妇拜翁姑及兄妹等,并请族属亲戚遍拜之,谓之拜人 。
一月后,新婚夫妇去女家,行拜门礼,谓之回门 。筵前,岳母招新婿入后堂,食鸡腿,俗谓拉鸡胯 。凡新婿初入岳家必如此 。入筵,新婿坐第一席,酒过3巡,即食饭 。新婿碗中饭将食完,新妇之嫂辈立身后猝以饭扣碗上,婿虽已饱,仍得食完;有于饭中置盐末,咸不可食,则为恶作剧矣 。此习俗盛行于乡间 。贫苦之家常于男孩幼时抱1童养媳 。至成年,婚礼极简单,焚香烛,燃爆竹,新人拜天地、祖宗、父母、亲友后,欢聚会餐,谓之圆房 。
【无为县民间婚礼习俗】旧时婚礼,大致如此,乃笔者亲历亲见之事也 。至于文明结婚,有而不多,拘于习俗也 。文明结婚,仪式简单,先布置一间礼堂,张灯结彩,桌铺红毡,上燃红烛 。新郎新娘并立台下,新郎多着中山装,新娘则更新衣,外披水红绸纱,顶有红纱球 。两小儿为傧相,牵纱立其旁,主婚人及证婚人立台前,致贺词,签章于结婚证书上,新郎新娘鞠躬致谢 。礼毕,举行宴会,尽欢而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