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川民间文化的舞台上,活跃着一支舞龙队伍,他们舞起来气势宏大、花样繁杂,气氛庄重、热烈而喜庆——这就是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深厚群众基础的索埂老龙灯 。
索埂位于今郎溪县建平镇金桥村 。传说当年有金年(现该镇仍有金牛村)路过,其绳索落于埂上,索埂村据此得名 。该村原居民多韦姓,寿故又名韦家村 。清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运动(民间俗语称闹长毛)失败后,因长年战乱导致人烟稀少,土地荒置,清迁遂有意迁湖南、湖北、河南之民南下 。今该村孔、徐、王等姓的先辈均是移民 。这些当年所谓的“河南佬”、“湖北佬”“客民”与当地人日渐融合,一方面促进了生产技术的交流,另一方面也把中原传统文化带到江南并与本土风情相结合,在纾国难、祈太平、求福祉、寻庇佑等宗旨下,衍生了一批民俗文化 。索埂龙灯就是其中没有被历史烟尘所掩盖而流传下来的一个代表,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
索埂龙灯能流传下来,除传统深远外,有两个因素不可忽视:一是韦家村人口密集,为大规模群众文化活动奠定了扎实的人力基础;二是该村历史上曾以“索埂炮竹引线”闻名遐迩,而制作引线最大的危险是火,于是乎索埂人的精神世界里对代表着水神的龙有着更功利的需要 。
索埂龙灯于清末始兴,隔数年出灯一次,一般于闰月年份出灯,一出灯须玩满3年 。未玩满3年,称“玩小龙” 。
索埂龙灯以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为立意,故又称“太平灯”,一直以来为13节,代表着闰年的13个月份,伴随着有13对云灯以供龙腾云之便 。但龙性格凶暴,故龙灯后乃八仙灯,用意不外乎让八仙管束龙使之不为害 。
近年来,为增添喜庆色彩,八仙灯后又加上了福禄寿三星灯 。玩龙时,龙灯每节都配备着几位壮实男子以供轮换,云灯、八仙灯、三星灯均由男童司掌 。另外为壮声威,龙灯队前有小红灯与三个牌灯开道,后有两班大鼓,两班小鼓,若干支长嗽相随 。另有带队、司仪、财务、维持秩序者等,一出行人数上百,队伍庞大而秩序良好 。
【郎溪县索埂老龙灯】在条件具备的闰年里,一般在腊月间开始筹备玩龙 。龙灯扎好后,要举行盛大的开光仪式 。据说,只有鸡冠血滴在龙头上后,龙才具备神的秉性成为活龙,也才能真正起到福佑万民的作用 。开光仪式上,鞭炮锣鼓响过,龙灯会会长郑重祈祷:免鼓一响喜洋洋,请来四海老龙王,四海龙王把龙分,分到郎溪韦家村 。据说这开头四句,自玩龙以来至今未变 。
索埂龙灯玩法有两种:简单的是拜六子,下贴或龙灯沿道过来时,迎龙的人家要提前准备好香案和鞭炮,炮声越多越响,龙玩的越起劲,在硝烟迷漫中龙才有腾云驾雾之感,炮声不停,龙不能走 。龙一般还要进主人家客厅,如果龙进出二次,那是很大的礼遇,俗语称回龙 。
还有一种是由自然村、村民组呀厂矿单位组织的玩场子,俗语称“玩公场”,规模更大,程序也较复杂,玩龙灯也更讲究 。
龙灯入场后,要先拜请东南西北四方,俗语称开四门 。然后是首尾相对而出,称双龙出洞 。再是龙灯逐节盘动,称老龙蜕壳 。再分别从顺、逆时针方向游绕,称顺、反游丝,用以表现蜕壳后老龙的欢欣愉悦 。最后以龙珠龙头为中心,所有各节龙紧紧盘绕,称金龙盘珠 。至此算是结束了一个公场,整个过程纷繁生动而井然有序 。
此外,当地还普遍存在一种谷称钻龙脚的风俗,让小孩从龙头至龙尾下面逐节穿过,以此为小孩子免灾星、求福佑 。
龙灯一般在正月初六、七里出灯,正月十五前刹灯 。刹灯后,要举行仪式将龙神送回四海龙王处,玩龙用具也统一放入龙堂以待来年 。
- 郎溪县郑家边龙灯
- 郎溪县蒋家岭龙灯
- 郎溪县毕桥女子龙灯
- 郎溪县三月三与“喊魂”
- 安徽古老茶俗 给客人倒茶不倒满
- 早年安庆乡土童戏
- 宿松歇后语
- 岳西莲云“跑五猖”祈平安演绎古老民俗
- 人趋似堵墙 归来寻坠珥——老婆歌
- 齐刘海老是往两边分咋办 中分久了齐刘海合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