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县是赣西北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客家人占全县人口的70%以上,是典型的客家县,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客家风情独具韵味 。
江西铜鼓客家人过了腊月的二十四即小年之后至大年三十,都可选择其中的一天吃团年饭了 。
吃团年饭,长辈坐上席 。碗筷要放得整整齐齐,尤其是筷子不能放反了方向,要顺,因为这意味着新的一年“顺顺利利、平平安安” 。细人子(小孩子)也一定要上桌,他们每人也有一双碗筷 。若是当年家里有人去世,少不了放一双空碗筷在那,表示对故人的怀念 。
谈到菜谱,有三样东西是必须要的,一是“包圆”,二是“竹笋”,三是“鱼” 。
“包圆”是吃团年饭中必备的食品,铜鼓包圆中的“包”字有“一定”的意思,“圆”有“团圆”的意思,所以“包圆”就是寓意欢欢喜喜,平平安安,一定团圆 。它是用煮熟捣烂的芋子羹和蕃薯粉拌和做皮,冬笋丁馅与瘦肉包在里边做成的,也可用鸡油拌芝麻和蔗糖做馅 。这样,有甜的,又有咸的,做好后,要稍微分开,别粘在一起,一个一个,摆在竹蔑做的笼床里 。在包包圆时大家沉浸在浓浓的亲情中,烘托过年时节亲人团圆的热闹气氛 。吃年饭,笋是少不了的 。不要说现在,就是以前,铜鼓客家人都认为笋对人的身体有好处,认识到笋是森林蔬菜,生在野外,没有污染,因此这种绿色食品很受欢迎 。鱼是吃年饭时最后上的一道菜,意味着年年有余,糯米做的水酒也不一定喝完,象征着“饮不尽的荣华和富贵 。”
菜上齐了,小孩点一挂长长的爆竹,全家人开始入席吃香喷喷的年饭 。
春节期间,铜鼓客家人喜欢栽树种竹,客家人喜欢傍山而居,扎棚而住,过去称为“棚民”,此习惯延续至今 。当然而今住的是砖房或是钢筋混凝土的小洋楼,不过,房前屋后依然种竹,这有象征意义,栽夫妻树,象征着夫妻恩爱到永远,栽生日树,象征着健康长寿活百年,栽新居树,象征着子子孙孙不断根 。通常是栽松树、柏树和毛竹 。
【江西铜鼓客家人春节习俗】 正月里铜鼓客家人的人际交往主要体现在灯彩走访和走亲戚 。客家人的灯彩走访,一般是正月初一到十五 。耍灯时,头一个是下贴子,帖子上写着“恭贺新年,奉上龙灯”的字样 。有的还双手合一,在厅堂里说上一句“即刻龙灯庆贺,恭喜府上过个快乐新年!” 。“欢迎欢迎,大家都新年好!” 。接着在锣鼓,爆竹声中进行龙灯表演 。龙灯的表演粗犷刚劲,热烈有序,一般的花套有双龙出水,游走摆动,穿花缠绕,盘旋团转,翻身打滚,咬尾抢珠 。要求表演者身手灵活、步伐矫健,舞龙者甚至赤膊上阵,爆竹打得越密,舞龙的人越是有劲,左盘右蹙,上游下滚,围观者捧场喝彩,群情沸腾 。
铜鼓灯彩遍布全县各地,除上面所讲的龙灯外,还有狮灯、牛灯、马灯、花灯、船灯、蚌壳灯等,可谓千资百态、争奇斗艳 。
正月走亲戚也是过年习俗中“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客人离开时,一定要送果子包,果子包分为生包、熟包、副食包、干子包四种 。生包,即包未煮熟的食物,如腊猪肉、鸡翅 。这类生包是送给未能前来而又托人带来了年礼的人,熟包,即包熟的食物,如油炸米果,油炸泡豆腐、豆腐干、火焙鱼、鸭脚掌 。副食品包是果子包中最为常见,也最能体现时代变迁的一种,改革开放前,包炒薯片、米片、爆米花、南瓜干等,现在则包花生糖、软糖、牛奶饼干 。或者酸桐管、榧子等 。上述食品爽口、开胃,很有地方特色和返朴归真的感觉 。
还有一类果子包是干子包,更为特殊,包的全是佐茶食品,例如切成丁状的红白萝卜干、姜片干等 。萝卜和茶叶沏茶通气,姜片御寒 。“一包果子虽平常、万般情意往内装、客家人情代代传、亲情友情似长江” 。这是一位民俗专家对果子包的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