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林州端午节民俗

端午,即农历五月初五,林州民间称五月单五 。“端”“初”同义,“五”“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为“午月”,故“初五”作“端午” 。民间传说此节与纪念屈原有关,但此节并非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怀石自沉汩罗江而死才有之,而在这之前就有了 。
在山城林州,端午自古流传有采艾叶、吃糖糕、系彩绳的传统习俗 。
林州民间自古以来就有五月五采艾淋浴和服用的习俗 。
民谚曰:“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这是因为端午正值仲夏,正是夏季传染病开始抬头的时候,把艾蒿、菖蒲悬在户上,利用其挥发的芳香气味洁净空气,驱赶蚊蝇,驱瘟除邪,以达到防病目的 。艾蒿有较强的驱毒作用,所以每逢端午节,城乡居民都日出前采艾,悬挂艾叶的习俗 。
“产于山阳,采以端午”的艾草,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 。每到端午节,它被插在家家户户的门口避邪、驱蚊,点燃艾草(也可以点艾条),清淡的袅袅烟雾能除虫灭菌 。
据说太阳出前的艾性凉,可以驱邪,太阳出后的艾性热,容易招邪,故天不明就要上山采艾,甚者有"赤肚采艾"的 。采回来的艾先拿一束插在大门门首祈求驱灾避邪,剩余的艾人们将它拧成长辫子挂于屋檐下晒干,供日后作药用 。可煎熬淋浴舒筋壮骨,也可煎熬服用祛风,还是山里人点燃熏杀蚊子的必备品 。
在林州,每逢端午节,家大人都有给小孩子搓花绳,系花绳的习俗 。家人用五色花绳给儿童们大多系在脖颈、缠手足腕,以祈求保安康,避瘟邪之意 。
花绳是林州方言俗称,既是五彩绳,又称五色丝 。早在东汉应劭著《风俗演义》中就已经记载说把它系在臂上可避除兵鬼、不染病瘟 。在《续汉书》、《后汉书》中,端午日这天用朱索、五色印做门户装饰,认为可抵防恶气 。五色丝的五色代表五行,汉代信仰五行阴阳之说,五色代表了五方位,彼此相生相克,具有神秘的驱邪迎吉作用 。
花绳可以驱邪避瘟的象征意义远比实际功能明显,因为至今没有关于这几种色彩为什么会消灾去病的具体说明 。从另一方面看,端午节的五色花绳又充分表现了祝贺的含义 。
在过去,林州农村生活条件较为艰苦,吃油炸食品几乎是件奢侈的事情,除非逢年过节才能享享嘴福,农历五月,又是三夏农忙前后,作为以面食为主的北方,家家户户这一天要吃糖糕喜庆丰收 。
在河南许多地区有这样一个风俗,就是在端午节这天,出嫁的姑娘带着好多糖糕回娘家送糖糕 。另外,糖糕色泽金黄,外形圆融,象征了农户人家生活丰盈,家庭团圆,吉祥富贵 。糖糕外脆里嫩,内层软乎乎的,用白糖或红糖做馅,黏黏的,甜香适口,特别受老年人欢迎 。端午节如果没赶上闰月,会正值农忙,出嫁的闺女都会带些糖糕回娘家,又被称为“走五月单五” 。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商品流通效率的提高,南方的粽子、香囊等节日元素风行天下,不少地方的节日民俗都被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所替代!
糖糕以现炸现吃最能体现其香甜可口,酥脆诱人的特点,刚出锅的糖糕程椭圆体,形状立整 。放置后容易变软变塌,表皮不再松脆,吃起来又有一番风味 。
原料:面粉、开水、糖、熟白芝麻、油 。
【河南林州端午节民俗】 做法:
1、面粉放入盆中,一边用筷子搅拌,一边浇入滚烫的沸水,和成软硬适中的面,我感觉是越软越好吃,只要面团能用手拿起便于后面的包馅就可以,尽量软吧哈 。
2、盖上湿布,让面团醒10多分钟,然后再用手和均匀,如果太粘手,手可适当的粘些油 。
3、让面团醒的时候,可以做馅,红糖加适量熟白芝麻和面粉搅拌均匀即可,放白芝麻主要是吃起来更香些 。也可以不放哈 。
4、拿出一块面团,搓成长条,分成若干小挤子 。
5、取一小剂面团擀开,放入适量馅,像包包子一样包拢,沾少许油,在手心拍扁 。
6、捏好的糖糕坯子,放入热油锅中火炸至金黄酥脆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