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丰城清溪梅烛

丰城梅烛是丰城市农村特有的一种汉族传统民俗节庆活动 ,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晚举行 。场面浩大 , 气氛热烈 , 方圆百里影响较大 。
梅烛又称“板凳龙” , 这是清溪村每年正月十三都要举行的民俗盛会 。有“才子村”之称的清溪 , 给板凳龙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梅烛” 。
梅烛取意于“梅占百花之魁 , 春为一岁之首”、“烛乃光之源”等说法 , 且有李白《春夜宴桃李序》中“古人秉烛夜游”的诗情画意 。丰城梅烛 , 流传于锦江两岸的丰城、高安、新建三县(市)交界之处 , 其中以丰城市城隍镇清溪村的梅烛最具地方特色 , 且区域性广 。
在清溪人看来 , 迎梅烛 , 比大年三十还重要 。事再多再忙 , 也不能让这千年民俗在这辈人手上被冷落;年轻人有再多外出的理由 , 也不能丢下千年的传承不管不顾 。这不仅仅关系到年俗 , 关系到一家人的脸面 , 更关系到清溪人千年来的荣耀 。
这一天 , 清溪李家300多户 , 挨家挨户出板凳扛梅烛 , 祈祷开春风调雨顺四季平安;这一天 , 十里八村万余人涌向清溪 , 争睹梅烛盛况 , 共闹元宵 。
按照祖辈传下的规矩 , 梅烛以板凳作龙 , 村里每户出一条板凳和一名男丁 。
梅烛那天 , 全村户主斋戒沐浴 , 每户一块桥板灯 。出发前 , 漱口洗手脸 , 举行试烛发烛程序 , 到时装香鸣爆扛板出门至宗祠前广场安板 , 俗称“金板搭银桥” 。在各房的地段 , 由房长主持每个分支 , 家庭以老大、老二、老三分前后次序排列 。全村五房十支 , 大房在前 , 小房接后 , 依顺序接成一条长龙 。
梅烛出巡 , 鸣锣开道 , 族长长衫礼帽 , 手端香盘 , 文明引路 。龙头两旁二人手执钢叉 , 排除障碍 。花炮手四人 , 朝灯四人 , 乐队八人 , 显得雍容大方 , 威而不猛 , 扬起清平盛世之风幡 。祠堂前四个红灯笼高照 , 在鼓乐鞭爆声中 , 庄严肃穆 。湖中莲亭 , 烟花冲霄 。在欢乐的人群中 , 梅烛龙绕湖亭三圈 , 头尾相顾 , 流光溢彩 , 所到之处 , 香案供果 , 众人合掌叩头 , 祝福平安发财 。
表演时 , 每条板凳上有三个灯笼三支红烛 , 互相以“丫”形木栓连接成长龙 , 并按李氏族内大小排列、连接 。村里有300条板凳 , 近1000只灯笼 。前面由两位端礼盘点檀香、穿长衫戴礼帽的礼生领队 。其次是头锣和头灯 。随后是4个大灯笼 , 还有乐队 。接下来是梅烛头 , 也就是龙头 , 由5人抬举 。再往下就是长达一里的浩浩荡荡的梅烛队伍 , 之后是梅烛尾 。紧随其后的是一面由4个壮汉扛着的直径1米、长达2.7米的梅烛鼓 。
梅烛队伍所到之处 , 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烟花爆竹、点香烛迎接 , 寓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
一个传说 传承的不仅仅是祈福
清溪梅烛 , 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据族谱记载 , 清溪李家为唐高宗时“西平忠武王李晟”后裔 。每年正月十三舞梅烛 , 是从唐代开始 , 祖祖辈辈传下的规矩 。
关于梅烛 , 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唐代年间 , 清溪大旱 , 民生多艰 。“露龙”为拯救苍生 , 违规降雨 , 因触犯天条而被斩 。村民为纪念“露龙” , 祈求风调雨顺 , 便于每年正月十三 , 抬板凳龙以纪念 , 千百年民俗 , 一直保留至今 。
尽管只是传说 , 但村民传承的 , 却不仅仅是纪念与祈祷 。
村里的老人说 , 梅烛因时代兴盛而兴旺 , 其呈现的是时代的变迁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 , 百姓生活越来越红火 , 梅烛节日也一年比一年兴盛 , 烟火一年比一年灿烂 。
【江西丰城清溪梅烛】 清溪梅烛 , 千年的守望 , 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美的享受 , 也是一种文化的润泽与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