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春节
客家人称为过年 。进入农历十二月便作准备 , 炙老酒 , 踏(舂)米粉 , 做新衣裳 。十二月二十五日叫“入年价(界)” , 老幼相呼:“入年价 , 讲好话” , 村村屋屋开始敲锣打鼓 , 家家炸煎堆、蒸甜粄 , 清洁大扫除 , 除夕前一二天 , 屋门吊灯笼 , 贴对联和门神、利市 。
除夕 , 男女老少均用松毛、杉蘖、柚树叶等煮水沐浴;傍晚 , 家家用三牲(鸡、鱼、肉)敬祖宗、灶神和龙神 。敬祀毕 , 合家吃团圆饭 。
年初一子时一到 , 人们便起来烧早香、敬祖宗、放鞭炮 。早餐后开始拜年 , 见面后长辈要给儿童分“红包”(添岁钱) 。从除夕起一连3昼夜 , 家家户户点“年光” 。神龛前亦点长明灯 。
年初三叫“穷鬼日” , 不出门寻亲访友 , 家家户户扫除秽物 , 说是“送穷鬼” 。
年初四至初八 , 大多数媳妇都要去“转外家”(娘家) , 新婚女婿上门拜见岳父母 。春节期间 , 舞龙舞狮的敲锣打鼓 , 走村串屋 , 热闹非凡 。
到了年初五 , 就是“出年价” , 春节也就过去了 。
赏灯
兴宁过元宵节叫“赏灯” , 从正月初九起至十五日止 , 有的至正月十九日;结束那天叫“暖灯” , 有的地方“暖灯”比“赏灯”更热闹 。节前先到县城或圩镇去“请(买)花灯” 。花灯请回来后 , 悬吊在祖屋上厅 , 喻为“添新丁”(男孩) 。赏灯节比过年更热闹 , 家家都有亲戚朋友来 , 尤其是有新丁的 。族众齐集祖堂 , 敬祖宗 , 办筵席 , 饮酒猜码(拳);厅堂内灯烛交辉 , 门前禾坪上舞狮舞龙 , 大放鞭炮、火箭、焰火 , 孔明灯连升夜空 , 热闹非凡 , 兴尽方散 。
解放后已一切从简 。本县民俗赏灯节 , 意在于庆祝添丁 , 向祖宗报吉;近年受新思想的影响 , 有些地方新生男女孩一起“赏灯” , 风气又有所不同 。
清明
清明节那天 , 兴宁人有吃“清明粄”的习俗 , 用苎麻、鸡屎藤、黄皮树、田艾等的叶捣烂和米粉做成 。清明节也有扫墓的(兴宁旧俗多在八月扫墓 , 俗称铲坟) 。扫墓时 , 除草添土 , 挂纸焚钱 , 用三牲敬先人 。近年 , 祭扫革命烈士墓 , 多在清明节进行 。
端阳节
农历五月五日是端阳节 , 俗称过节 。人们多用葛藤、菖蒲、祈艾挂在门户上 , 以示避邪 。过去有饮雄黄酒的 , 或者把雄黄放进水缸里 , 现已很少 。人们吃糯米棕、酿豆腐或酿苦瓜 。有的人家把布惊叶、土防风、虱麻头等药草采回、晒干 , 做“午时茶” , 以备平日小病时服用 。
立秋节
俗称秋日 。这时夏收夏种大忙季节已过 , 人们辛苦了1个多月 , 正是休整的时候 。一般人家都踏(舂)粉做粄 , 有的杀鸡鸭或买猪肉、牛肉过秋日 。俗语云“秋日唔(不)踏粄 , 心舅(媳妇)眼耿耿” 。这天 , 一般农家都不去干活 。
中秋节
俗称八月半 。亲朋互赠月饼 , 家中买鱼肉、杀鸡鸭 , 或炒粉面 , 全家欢聚 。入夜 , 备花生、柚子、月饼 , 在庭中赏月 。孩子们到野地里用土砖、石头、瓦片等砌成空心窑 , 放进碎柴草 , 点火燃烧 , 火烟冲天 , 拍掌欢呼 。大人、小孩 , 男女伙集请“扫把神”、“筷子神”、“笠麻神”等 , 此类迷信活动解放后已少有 。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 , 兴宁人有登高习俗 。附城的多登神光山 。一些善男信女到石古大王坛前敬神烧香点烛 , 燃放鞭炮 , 年青人在山顶放风筝 。爬山竞赛 , 是重阳节的传统活动 。有些学校 , 也趁时举行短足旅行 。
【广东兴宁节日习俗】 冬至节到来 , 天气转寒 , 又是农闲季节 。“重阳狗肉冬至鸡” , 人们多在此时杀鸡滋补身体 。解放前 , 冬至又是祭祀祠堂的日子 , 县城一时热闹异常 。有歌日:“月尾冬至节 , 祠堂多景色 。一姓人都齐 , 猪羊来祭设 。虽无祠堂份 , 去看也做得 。他日发了财 , 主祭我做得 。”建国后 , 已无此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