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莆田人的婚姻大多是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 。青年男女很少有婚姻自主的权力 。选择婚配时,同宗或亲戚中不同辈的不能通婚,还要考虑男女两家的社会地位及经济情况,即要门当户对 。婚娶均有古代“六礼”的痕迹 。
说媒
儿女长大后,父母托媒人为其物色对象,有个别在婴孩时期订婚约的或所谓“指腹为婚”的,一般是由媒人从中说合 。媒人为了赚取媒礼,千方百计、花言巧语“玉成其事” 。由此酿成婚姻悲剧是常有之事 。
相亲
媒人说亲之后,其父遇“门当户对”的,即可代儿女登门相亲(一般是男方到女家相女儿),对方要煮线面或鸡蛋当点心招待,倘相中了,才吃下对方煮的线面、鸡蛋,如不中意,就不能动的 。
送庚帖
男女双方如果同意亲事,就通过媒人互送年庚八字 。男方把女方的庚帖放在灶头箸笼里,经过三日三夜,若家里没发生什么事故,就认为此女能服家 。尔后,双方各请算命先生推算合婚,看看男女俩有无冲克、合婚的吉凶等等 。
订聘
断过“八字”合婚后,如双方满意,就由媒人从中商定聘金、嫁妆,再择吉日订聘,俗称和定、办定 。男家选定“双日”,请亲戚中认为命运好的妇女6-8人,身着红衫,带礼物,把聘金的一部分和一些金银首饰,送到女家,把戒指、手镯套在姑娘手上,把项链、或金银锁挂在姑娘的脖子上,俗称“挂月豆 ” 。女家放鞭炮,把糕饼果品分赠亲人、邻居,表示女儿已许配于人 。然后置办点心酒菜招待男家客人,并每人一封红包 。
【莆田结婚习俗】 定日
俗称“请日子单” 。男方请择日馆择选结婚佳期,以红帖转告女方,女方回以允期红帖 。之后,男女双方根据议定的婚期,各自择日为未来的新郎、新娘“裁衣” 。
送嫁
姑娘临嫁,女家亲友赠送衣饰、布料、红花、香粉等物,表示祝贺,称为“送嫁”,俗称“捧花粉” 。
纳吉份
纳吉份莆田人变音为“担试粉” 。婚期到时,男方把未交足的聘金、礼物装入红漆礼盘;把猪肉、线面、红米团、菜丸等食物装入红漆“担盘”,共十个或八个盘,分为两组,每组五个或四个,自下而上,由大而小,两组合为一担挑,故俗称“担盘” 。如闺女的祖母健在,则须另备肉、面一担奉敬,俗称“妈担” 。这个礼俗在仙游称作“起轿脚” 。
结婚
结婚俗称“成人”,取儿女长大成人之意,故而很隆重又有很多礼仪习俗 。
首先是物色“能嫂”和“送房兄” 。“能嫂即喜娘” 。旧时婚姻,男女素未见面,新娘初到男家,需要能嫂在身边传话、指导礼仪,故应选老于世故、谙诸礼俗、口舌灵便、善于应变的中年妇女担任 。选“送房兄”则是古代掠婚风俗的遗留 。古代婚姻男方常用暴力把女的掠夺过来,因怕被女方抢回,故需请一批青壮年守夜,年代久远,这批人就演变为帮人家结婚之忙的“送房兄”,因他们以闹房(俗称“送房”)为中心,前后做了不少工作,故主人对他们招待备至,敬称为“送房兄” 。
其次是布置洞房、婚筵、绡头、挂表轴、安床等 。洞房俗称“新妇房”,门楣挂米筛麻袋和一条男裤 。挂米筛麻袋代表天罗地网,为驱除邪祟 。挂男裤,为要新妇将来对丈夫服从 。洞房内挂条染红猪腿,因俗忌新婚之夜“白虎”占床,故以猪腿禳压之,祈免灾祸 。房中除设崭新眠床、橱柜、桌椅外,壁上挂“麒麟送子”或“孔雀开屏”画轴镜屏,床前悬挂“百子红座灯”一对,“送房料”(撒帐,送孩子等用物)例由姐夫或姑丈或送房兄备办 。婚筵设在厅堂上,门楣挂横长幅红绸,贴大红婚联,厅堂内外挂满贺幛 。婚期前一晚(俗称“上头暝”),新郎新娘要分别在家中举行绡头(俗称“上头”)仪式 。
新娘的绡头是开脸(用细绳纹去面上的汗毛),梳妆,缚高髻 。新郎是剪发、剃脸、戴礼帽,还要沐浴 。之后穿上“上头服”(这副衣裤婚后收藏起来,等到本人临终时再穿上),待到事先择定的吉时,请福寿双全、夫妻健在的长者为新郎梳头,然后束发加冠(戴上插金花五蕊的礼帽),送房兄唱赞:今早“上头”喜匆匆,东来紫气满华堂,××(男女两方的姓氏)二姓谐连理,新郎新妇振家风 。婚日凌晨,悬挂表轴于厅堂壁上 。表轴俗称“表德”,四尺长两尺宽,分左、中、右三行书写;左行写新郎的原名和字,中行写上新郎的表德字,一般为二个字,斗大,意义与原名相谐,多取吉利字眼,右行写上新郎在同族同辈中的排行 。挂表轴时,放鞭炮,送房兄赞:挂起表德真及时,金鸡报喜迎佳期,亲朋戚友来贺喜,一举成名天下知 。接着男家用铜钱垫洞房里眠床的四个脚,俗称“安床”,取夫妻恩爱平安吉利,共同劳动发家致富之意 。安床时赞:眠床垫上太平钱,岁岁平安福来临,一对鸳鸯交颈睡,夫妻恩爱百年亲 。
婚日上午,男家雇红轿,由媒人和“能嫂”到女方家去接新娘 。红轿俗称“新妇轿”,轿上四周披围红绸,并在轿门上挂一块猪肉,亦禳“白虎”之俗 。新娘用大红帕(俗称“新妇罩”)罩住头面,带着“新娘妈”像由“能嫂”引导,哭别父母,然后抬往婆家 。传说 “新娘妈”是莆田古时一位爱护女子收养弃女的黄氏妈的化身,闺女们以她为保护神,以一支红箸为骨,灯笼座为座,用红头绳束三十六根稻草,糊上红纸衣裤、头面、四肢,扎成一善良妇女形状 。旧时莆田女子出嫁,都要带她到夫家奉祀,以求平安 。新妇轿到了婆家门口,男家的公姑、妯娌、大人、小孩等均暂回避,并熄灭灶堂里的火,俗叫“避冲”,冀日后一家和睦相处 。新娘下轿进入厅堂脚不能沾地,必须踏着米袋,共五条,取个“五代见面,代代好”的吉利 。在仙游,迎亲时有个独特习俗,是新郎要亲自往女家去迎亲 。
新娘下轿后,送房兄将妆奁中的蚊帐挂到洞房的眠床上,并以红枣、瓜籽、花生等果品向蚊帐的四角撒去,俗称“撒帐”,取多子多福之意 。此时赞道:撒帐东西南北方,百无禁忌姜太公,桂子兰孙联科甲,荣华富贵喜苍苍 。黄昏时,送房兄又行“送孩儿”礼,送房兄分别手持龙凤灯、百子炮、双喜花烛和一对白瓷“孩儿仔”、果盆等由婚筵附近的土地庙开始,列队鼓乐放炮送入洞房,由新郎新娘接过这对“孩儿灯”安放帐内板架上 。由捧果盒的赞:今夜大家“送孩儿”,新郎新娘笑微微,燕尔新婚鱼得水,早生贵子耀门楣 。
新娘下轿后,新郎新娘由“能嫂”作礼仪指导,先拜天地,再拜父母,然后夫妻对拜,行合卺大礼 。之后,又端出猪头、猪腿、线面等祭告祖先,俗称“告祖” 。新郎带新娘叩拜祖宗后,又逐一跪拜全家各位尊长,有些地方受拜人应回以“红包” 。礼毕,新郎新娘双双进入洞房 。
拜堂、告祖后,宴请贺客 。厅堂左上第一桌面对大门的座位是首席大位,俗称“横头位”,乃新娘母舅座位 。其余座次,请乡里年高望重长者就座 。如母舅姗姗来迟,须一请再请,要他来后方可开宴 。
宴罢,送房兄为首拥入洞房闹洞房 。第一个节目是“抱出灯”:新郎抱起新娘,新娘举双手,取床前悬挂的两盏“百子灯”互换挂好后,才能把新娘放下,赞曰:洞房花烛小神仙,一对凤灯挂两边,东西交换入门喜,一刻千金乐少年 。“灯”谐“丁”音,出灯表示出丁,取早生(男丁)贵子之意 。接下来是“做经文” 。所谓做经文,即古代新婚戏妇之俗 。送房兄事先准备一些妙趣横生的节目,此时用来导演,让新郎新娘作主角“逢场作戏”,夫妻对话、动作等多带有戏谑、挑逗的内容,故意制造闹趣为难新婚夫妇,多由“能嫂”解围圆场 。一直闹到更深夜阑,雄鸡初唱时才结束,放鞭炮后,送房兄赞:大家齐出门,双双掩房门,洞房初会面,夫妻情意绵 。赞毕,大家退出洞房,将房门掩上,俗称“ 掩门” 。
回门俗称“请转马”或“请子婿” 。婚后第二天,上午新娘出厅堂问候翁姑及长辈,会见家中亲人,俗称“出厅” 。并下厨房第一次作炊事,即古诗的“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这天新娘家小舅子来请新娘偕同新郎回外家拜见“外家”长辈亲友 。娘家设午宴款待,俗称“子婿酒”,酒后新郎先告辞回去,新娘则等到黄昏时才返家,带回童子鸡一对,红纸封腰的甘蔗一双,祝愿从头到尾夫妻和气,日子甜蜜 。去时新娘坐轿在前,回程时在后;古时是骑马回门,故俗称“请回马” 。
换花
婚后第三天,女方备办“换花篮”,由小舅子送到男方,看望才出嫁的亲人 。“换花盘”有红白纸花等,白花象征得男孩,红花象征得女孩 。
送年暝就是新婚第一年的农历腊月廿五日,娘家备办担盘给婿家送礼 。礼物有线面、猪蹄、红米团 等,还有一对大红绸布金字的红座灯,由一个6、7岁的小男孩送上门 。第二年起年年送的只是白纱彩绘的灯笼一对,加上一支小灯笼(叫灯仔),寓意“年年添丁” 。
订聘
断过“八字”合婚后,如双方满意,就由媒人从中商定聘金、嫁妆,再择吉日订聘,俗称和定、办定 。男家选定“双日”,请亲戚中认为命运好的妇女6-8人,身着红衫,带礼物,把聘金的一部分和一些金银首饰,送到女家,把戒指、手镯套在姑娘手上,把项链、或金银锁挂在姑娘的脖子上,俗称“挂月豆 ” 。女家放鞭炮,把糕饼果品分赠亲人、邻居,表示女儿已许配于人 。然后置办点心酒菜招待男家客人,并每人一封红包 。
定日
俗称“请日子单” 。男方请择日馆择选结婚佳期,以红帖转告女方,女方回以允期红帖 。之后,男女双方根据议定的婚期,各自择日为未来的新郎、新娘“裁衣” 。
送嫁
姑娘临嫁,女家亲友赠送衣饰、布料、红花、香粉等物,表示祝贺,称为“送嫁”,俗称“捧花粉” 。
纳吉份
纳吉份莆田人变音为“担试粉” 。婚期到时,男方把未交足的聘金、礼物装入红漆礼盘;把猪肉、线面、红米团、菜丸等食物装入红漆“担盘”,共十个或八个盘,分为两组,每组五个或四个,自下而上,由大而小,两组合为一担挑,故俗称“担盘” 。如闺女的祖母健在,则须另备肉、面一担奉敬,俗称“妈担” 。这个礼俗在仙游称作“起轿脚” 。
结婚
结婚俗称“成人”,取儿女长大成人之意,故而很隆重又有很多礼仪习俗 。
首先是物色“能嫂”和“送房兄” 。“能嫂即喜娘” 。旧时婚姻,男女素未见面,新娘初到男家,需要能嫂在身边传话、指导礼仪,故应选老于世故、谙诸礼俗、口舌灵便、善于应变的中年妇女担任 。选“送房兄”则是古代掠婚风俗的遗留 。古代婚姻男方常用暴力把女的掠夺过来,因怕被女方抢回,故需请一批青壮年守夜,年代久远,这批人就演变为帮人家结婚之忙的“送房兄”,因他们以闹房(俗称“送房”)为中心,前后做了不少工作,故主人对他们招待备至,敬称为“送房兄” 。
其次是布置洞房、婚筵、绡头、挂表轴、安床等 。洞房俗称“新妇房”,门楣挂米筛麻袋和一条男裤 。挂米筛麻袋代表天罗地网,为驱除邪祟 。挂男裤,为要新妇将来对丈夫服从 。洞房内挂条染红猪腿,因俗忌新婚之夜“白虎”占床,故以猪腿禳压之,祈免灾祸 。房中除设崭新眠床、橱柜、桌椅外,壁上挂“麒麟送子”或“孔雀开屏”画轴镜屏,床前悬挂“百子红座灯”一对,“送房料”(撒帐,送孩子等用物)例由姐夫或姑丈或送房兄备办 。婚筵设在厅堂上,门楣挂横长幅红绸,贴大红婚联,厅堂内外挂满贺幛 。婚期前一晚(俗称“上头暝”),新郎新娘要分别在家中举行绡头(俗称“上头”)仪式 。
新娘的绡头是开脸(用细绳纹去面上的汗毛),梳妆,缚高髻 。新郎是剪发、剃脸、戴礼帽,还要沐浴 。之后穿上“上头服”(这副衣裤婚后收藏起来,等到本人临终时再穿上),待到事先择定的吉时,请福寿双全、夫妻健在的长者为新郎梳头,然后束发加冠(戴上插金花五蕊的礼帽),送房兄唱赞:今早“上头”喜匆匆,东来紫气满华堂,××(男女两方的姓氏)二姓谐连理,新郎新妇振家风 。婚日凌晨,悬挂表轴于厅堂壁上 。表轴俗称“表德”,四尺长两尺宽,分左、中、右三行书写;左行写新郎的原名和字,中行写上新郎的表德字,一般为二个字,斗大,意义与原名相谐,多取吉利字眼,右行写上新郎在同族同辈中的排行 。挂表轴时,放鞭炮,送房兄赞:挂起表德真及时,金鸡报喜迎佳期,亲朋戚友来贺喜,一举成名天下知 。接着男家用铜钱垫洞房里眠床的四个脚,俗称“安床”,取夫妻恩爱平安吉利,共同劳动发家致富之意 。安床时赞:眠床垫上太平钱,岁岁平安福来临,一对鸳鸯交颈睡,夫妻恩爱百年亲 。
婚日上午,男家雇红轿,由媒人和“能嫂”到女方家去接新娘 。红轿俗称“新妇轿”,轿上四周披围红绸,并在轿门上挂一块猪肉,亦禳“白虎”之俗 。新娘用大红帕(俗称“新妇罩”)罩住头面,带着“新娘妈”像由“能嫂”引导,哭别父母,然后抬往婆家 。传说 “新娘妈”是莆田古时一位爱护女子收养弃女的黄氏妈的化身,闺女们以她为保护神,以一支红箸为骨,灯笼座为座,用红头绳束三十六根稻草,糊上红纸衣裤、头面、四肢,扎成一善良妇女形状 。旧时莆田女子出嫁,都要带她到夫家奉祀,以求平安 。新妇轿到了婆家门口,男家的公姑、妯娌、大人、小孩等均暂回避,并熄灭灶堂里的火,俗叫“避冲”,冀日后一家和睦相处 。新娘下轿进入厅堂脚不能沾地,必须踏着米袋,共五条,取个“五代见面,代代好”的吉利 。在仙游,迎亲时有个独特习俗,是新郎要亲自往女家去迎亲 。
新娘下轿后,送房兄将妆奁中的蚊帐挂到洞房的眠床上,并以红枣、瓜籽、花生等果品向蚊帐的四角撒去,俗称“撒帐”,取多子多福之意 。此时赞道:撒帐东西南北方,百无禁忌姜太公,桂子兰孙联科甲,荣华富贵喜苍苍 。黄昏时,送房兄又行“送孩儿”礼,送房兄分别手持龙凤灯、百子炮、双喜花烛和一对白瓷“孩儿仔”、果盆等由婚筵附近的土地庙开始,列队鼓乐放炮送入洞房,由新郎新娘接过这对“孩儿灯”安放帐内板架上 。由捧果盒的赞:今夜大家“送孩儿”,新郎新娘笑微微,燕尔新婚鱼得水,早生贵子耀门楣 。
新娘下轿后,新郎新娘由“能嫂”作礼仪指导,先拜天地,再拜父母,然后夫妻对拜,行合卺大礼 。之后,又端出猪头、猪腿、线面等祭告祖先,俗称“告祖” 。新郎带新娘叩拜祖宗后,又逐一跪拜全家各位尊长,有些地方受拜人应回以“红包” 。礼毕,新郎新娘双双进入洞房 。
拜堂、告祖后,宴请贺客 。厅堂左上第一桌面对大门的座位是首席大位,俗称“横头位”,乃新娘母舅座位 。其余座次,请乡里年高望重长者就座 。如母舅姗姗来迟,须一请再请,要他来后方可开宴 。
宴罢,送房兄为首拥入洞房闹洞房 。第一个节目是“抱出灯”:新郎抱起新娘,新娘举双手,取床前悬挂的两盏“百子灯”互换挂好后,才能把新娘放下,赞曰:洞房花烛小神仙,一对凤灯挂两边,东西交换入门喜,一刻千金乐少年 。“灯”谐“丁”音,出灯表示出丁,取早生(男丁)贵子之意 。接下来是“做经文” 。所谓做经文,即古代新婚戏妇之俗 。送房兄事先准备一些妙趣横生的节目,此时用来导演,让新郎新娘作主角“逢场作戏”,夫妻对话、动作等多带有戏谑、挑逗的内容,故意制造闹趣为难新婚夫妇,多由“能嫂”解围圆场 。一直闹到更深夜阑,雄鸡初唱时才结束,放鞭炮后,送房兄赞:大家齐出门,双双掩房门,洞房初会面,夫妻情意绵 。赞毕,大家退出洞房,将房门掩上,俗称“ 掩门” 。
回门俗称“请转马”或“请子婿” 。婚后第二天,上午新娘出厅堂问候翁姑及长辈,会见家中亲人,俗称“出厅” 。并下厨房第一次作炊事,即古诗的“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这天新娘家小舅子来请新娘偕同新郎回外家拜见“外家”长辈亲友 。娘家设午宴款待,俗称“子婿酒”,酒后新郎先告辞回去,新娘则等到黄昏时才返家,带回童子鸡一对,红纸封腰的甘蔗一双,祝愿从头到尾夫妻和气,日子甜蜜 。去时新娘坐轿在前,回程时在后;古时是骑马回门,故俗称“请回马” 。
换花
婚后第三天,女方备办“换花篮”,由小舅子送到男方,看望才出嫁的亲人 。“换花盘”有红白纸花等,白花象征得男孩,红花象征得女孩 。
送年暝就是新婚第一年的农历腊月廿五日,娘家备办担盘给婿家送礼 。礼物有线面、猪蹄、红米团 等,还有一对大红绸布金字的红座灯,由一个6、7岁的小男孩送上门 。第二年起年年送的只是白纱彩绘的灯笼一对,加上一支小灯笼(叫灯仔),寓意“年年添丁” 。
- 莆田民俗风情之莆田车鼓队
- 莆田人的头牙、尾牙的风俗
- 莆田的风俗文化节令习俗
- 莆田结婚礼数
- 好女不嫁莆田男,纵然富贵也枉然
- 农历六月盛夏习俗
- 大暑习俗
- “头伏”传统习俗
- 盘点全国各地立秋习俗
- 明代中元节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