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之歌乐山的故事

相传歌乐山最早叫“移来山” , 从何处移来的呢?传说:大禹治水之前 , 此山与涂山为邻 。一日 , 洪水爆发 , 大禹见状 , 便率众抗洪 。其中一座山挡住了洪水的去路 , 使得江河泛滥 , 要想彻底治洪 , 让洪水顺利流去 , 必须将此山移开 。于是 , 大禹使出神力把山托起 。往哪里放呢?这时有人来报 , 渝西地方发生泥石流 , 大禹便将此山移至渝西 , 既阻止了泥石流 , 又疏通了河道 。
后来 , 人们觉得“移来山”这个名字不好听 , 就改为“歌乐山” , 因何要这样改呢?
传说一:大禹治水大功告成之后 , 邀众人于此山中庆祝治水胜利 , 歌舞翩跹 , 乐曲悠扬 。
传说二:蜀丞李冰之子二郎佐父治理嘉陵江 , 驻扎在歌乐山上 。一日 , 二郎登高观察嘉陵江洪水泛滥成灾 , 原系江中一条孽龙兴风作浪 , 便率领兵马与之搏斗 , 制服了孽龙 , 疏通了江水 , 消除了水患 。二郎治水功绩感动了天庭 , 玉皇大帝派出天宫仙乐队为二郎庆功 , 美妙的仙乐响彻山谷 , 乐韵之妙 , 恍如钧天之音 。
传说终归是传说 , 歌乐山的真正得名应该是山里的松涛 。周开丰形容松涛为:“天乐传虚梦 , 真灵奏妙音 。”王尔鉴将此辟为《巴渝十二景》之一 , 谓之“歌乐灵音” , 他在《小记》中写道:“歌乐山或云果罗 , 在直里一甲 。俗传秦李冰子二郎佐父导水 , 驻节山上 , 乐作如闻钧天之音 , 故名歌乐 , 其说近诞 。山接缙云之脉 , 俯视群山 , 为渝州屏障 , 登其巅 , 九门三江宛在眉睫 。松衫翳日 , 遇风雨则万籁齐鸣 , 人以为上方仙乐 , 不知即山灵清响 , 可以意会 , 而不可以形器求 。”并作诗咏之 , 诗云:
【民间传说之歌乐山的故事】山回清音远 , 聿谁弄管弦 。
崖鸣风度壑 , 松韵雨霏天 。
讵迓吹笙客 , 俨来御鹤仙 。
昔曾庚雅调 , 云顶响流泉 。
有人说 , “歌乐灵音”的主音不是松涛 , 而是云顶寺的“钟声” 。云顶寺位于歌乐山的最高峰 , 始建于明宪宗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 , 毁于“文革”期间 。云顶寺原名叫“二郎庙” , 相传李冰之子二郎佐父导水驻此山上 , 人们为纪念二郎治水的功绩而建庙供奉二郎神 。因其常年为烟云缭绕 , 故改名为云顶寺 。寺里有铜钟一口 , 高四米 , 重3000余斤 。昔日 , 僧众做法事鸣钟 , 远在二十里外都可听到嘹亮的鸣声 , 加之寺内大殿屋檐上还悬挂着十二个精美的铜铃 , 山风吹拂时 , 风动铃响 , 钟声相伴 , 再与阵阵松涛唱应 , 才形成了“歌乐灵音” 。
我不认为“歌乐灵音”来源于“钟声” , 试想以王尔鉴的聪慧 , 在辟该景时 , 难道就没有听见和悟出“钟声”的妙音?不过是提了一句“昔曾庚雅调 , 云顶响流泉” , 而《华阳国志》记载:“其山松柏荫日 , 清风悠来 , 则万籁齐鸣 , 胜于鼓乐 。”亦未提及“钟声” 。王梦庚也说得很清楚:“歌乐山群峰耸秀 , 松桧参天 , 风雨过之 , 如闻万籁 。”再说 , 如今也将“歌乐灵音”列入《新巴渝十二景》之一 , 而现在已是寺毁钟灭 。可见“歌乐灵音”与“钟声”并无什么关系 , 最多也只能说灵音若有钟声相伴 , 会更加“灵音”罢了 。所以 , 言其“钟声”为“灵音”者 , 纯属误人之谈 。
还有一个问题 , 应作一点补充:歌乐山的“乐”是双音字 , 根据其来历 , 应为音乐的乐(yue) , 但长期以来 , 人们读成了快乐的乐(le) 。习惯已成自然 , 就由它去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