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境内畲族特殊的结婚习俗

畲族分布在安徽省宁国县千秋关一带,约1000 余人 。20 世纪初,由浙江景宁县迁来,最初隐居深山老林,后逐步移居平地,与汉族杂居 。他们的婚俗世代传承,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
通婚范围:一般不与汉族通婚 。在畲族内部,同姓近亲不婚,同姓不同香炉(即同姓不同宗),或同宗已趋过五代者,则可以结婚 。
婚制:也是封建包办婚姻制度,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双方才能缔结婚约 。
畲族是一个爱歌唱的民族,每逢节日,男女青年参加集市活动,往往集体盘歌 。其中有《拦路歌》、《有缘歌》、《交情歌》、《付娘(姑娘)歌》、《付郎(小伙子)歌》等等,大都是谈情说爱的唱和,在盘歌活动中是比歌喉较才智,表爱慕之衷情,以求男女间的相互吸引,从而建立亲密的感情 。但双方要达到正式结合,仍要得到父母的应允的托媒撮合 。
【安徽境内畲族特殊的结婚习俗】 嫁婚方式:有女婚男嫁和男婚女嫁两种方式 。一般有女无儿的人家都招男入赘,以婿为子,女方父母视婿如子,亲友也都尊重 。赘婿改从女姓,有财产继承权 。男婚女嫁,则同汉族习俗 。
定亲:男女青年通过盘歌后相互了解和恋爱后,便各自告知自己的父母,如父母同意,男家托媒向女家求亲 。女方将亲手织的长八尺到一丈二尺的畲族彩带,由媒人转送给男方,就算正式定亲 。
媒人:媒人多为男性,大都是当地有威望的老年人,畲族一般称媒人为“亲家伯”或“行郎”;媒人一般有特殊的技能,即有好“肚才”,会唱一口好山歌 。他到女方村寨时,和寨里妹子对歌时,能即景生情,应答如流,就会受到女方及村寨的欢迎 。媒人是在男女双方爱恋之后,协助办好订婚手续、商量结婚事宜;并送糯米给女家酿结婚甜酒,婚礼举行时迎新娘等等 。
喜期前两日,媒人挑男方礼物到女家,女方村寨妇女热情相迎,将板凳放堂屋东首让坐,他按畲族规矩,将板凳移西首落坐,以示歉意 。女方请他抽烟,他回向堂屋内的村寨老小敬烟 。以后便开始对歌,媒人要通宵达旦与村寨妇女对歌两晚 。如媒人对歌不流畅,就会受到对方的奚落,甚至把他赶出村寨,要男方另请高明充当媒人 。
迎亲:结婚日,对歌鏖战两晚的媒人胜利归来后,打扮一新的新郎步行到女家迎亲,女家以丰盛酒宴款待,而酒菜是由男方全部办好,请赤郎子(厨师)挑到女家 。当新郎到达宴会场上,席桌空空如也,新郎就开口唱歌,唱要什么酒菜的歌,厨师对歌,一唱一和,新郎所要的酒菜,一样一样地端上桌子,才举行宴会 。宴毕,女家收拾杯盘时,新郎和厨师又一件一件地互相唱和,直到收席完毕 。
这时,新娘身着盛装而来,头梳螺式或筒式发髻,戴凤冠,插银簪,腰扎绣有“百年好合”的花腰带,与新郎交拜、祭祖,大家围坐唱拜;然后,新娘辞别父母等亲人,与新郎步行去男家 。途中,新郎在前,新娘随后,各执雨伞一把,两人边走边唱,喜气洋洋 。
婚礼:当新郎、新娘临近男家时,男家亲人和宾客有意躲藏起来,大门内外静悄悄 。新娘望着院子说:“你家人都绝代了吗?”这时大家跑出来了,随声回答说:“正等你来家接代啦”!接着,新娘拜见公婆,祭祀祖先,进入洞房 。新娘进洞房后,即开喜宴,在“行郎”歌声引导下,长辈和宾客按次第坐下,称为“举位” 。酒过数巡,“行郎”唱《劝酒歌》,向宾客劝酒 。嗣后,“行郎”手捧底垫红纸,上点一对红烛的木盘,立于中堂檐前,边鞠躬边唱“捉蛙歌”,从首席开始,请宾客将红包(蛙)放入盘内,小红包收齐后,便请新娘舅父点数,如为单数,舅父悄悄地放入自己准备好的一包,凑成双数 。然后“行郎”由小伙们相伴,捧着木盘,把“蛙”送到洞房门口,对洞房唱着:
“桃花开,李花开,花盘彩蛙进门来,四幅罗裙结成对,八幅罗裙花盛开,开得好花结好籽,一树红花闹满园,旺出千子万孙万万年 。”按规矩,“行郎”只能在洞房门口唱,如跨进洞房内,就要罚酒一壶,因此陪伴新娘的姑娘们总想方设法拉“行郎”入房,而小伙们则尽量保驾,双方拉拉扯扯,大笑大闹,直至新娘接蛙为止 。宴会结束,对歌开始,起先是男女双方请来的“行郎”对歌,后是围观的小伙与姑娘们对歌,青年人进洞房时要唱《初看新娘歌》闹房时要唱《闹房歌》 。
新婚之夜,全家人和宾客们要长夜对歌 。歌词主要是祝福新人爱情坚贞,生活美满 。新人要喝十杯酒,每喝一杯,都要唱一首歌 。到天亮时,“行郎”唱《十二生肖歌》,这是盖歌,表示盘歌被盖住了,意味长夜对歌已告结束 。
嫁妆、贺礼:畲族人家嫁女,陪送的嫁妆,一般是几件粗布衣服、一床被子、一对枕头和一对木箱 。另外还有锄头、犁耙、斗笠、蓑衣等劳动用具 。男家送儿子入赘时,也陪送劳动工具 。亲朋送贺礼,一般只送一尺六寸到三尺青布,给新娘做三角式裹腿,是上山劳动时必备的 。也有送一件衣料的 。参加婚宴的,要送红纸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