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州端午节习俗


浙江温州端午节习俗

文章插图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俗称重五),温州民间认为是个大节,仅次于春节、中秋节,民间有“三日重五,五日年”之说,故习俗气氛浓厚,活动内容丰富 。温州端午习俗主要有:
温州端午节习俗 龙舟竞渡
据明万历《温州府志》载:“竞渡起自越王勾践 。永嘉水乡用以祈赛 。”温州竞渡,至迟在宋时已很流行 。叶适诗:“一村一船遍一邦,处处旗脚争飞扬,祈年赛愿从其俗,禁断无益反为酷 。”可见温州一带的竞渡,渊源于古代越族龙图腾崇拜的祭祀活动,主要是用于祈求平安和丰收 。在宋时,还不是纪念屈原,直到明清以后,才演变为专门纪念屈原的日子 。“一江竞渡胥寻乐,谁为汨罗三闾哭 。”(清石方洛《且瓯歌》)又有民歌云:“五月五日端午了,屈原饮恨汨罗汪,龙舟队队江中飞,要饮蒲酒保平安 。”
到明时,端午龙舟竞渡仍很盛行 。“自城市都鄙里社丛祠,各置龙舟,每邻端午,好事都先捐私囊,或并或修,竞渡之日,偏掠祭户之姻亲,而补己所费 。聚众鼓噪,闻事劫夺者有之为之,姻亲者往往质当待索,罔敢或迟 。及其斗胜夺(纟采),少有不平,鼓(木世)相击,损伤肢体,甚之损命者有之,构隙兴讼,伤财害民,就与有(足俞)于斯哉 。”(《岐海琐谈》)清时,斗龙舟更加广泛流行 。据清赵钧《过来语》记载:道光六年(1826)五月初四,瑞安县城端阳节的活动:“本岁闺月,龙舟甚多,兼之邑有采舡,游人更盛 。初四日,余与诸同人泛舟去拱瑞山看竞渡,士女四集,几至舟不可行……”
端午那日,在温州各地都有龙舟竞渡,并“悬赏夺标”,俗称“划龙船”或“划斗龙” 。时间一般是五月初一前的开始,到初十左右结束,也有至月半者,平阳江南则是四月初一 。
【浙江温州端午节习俗】 温州各乡都有龙船,各庙宇设香官神,专管划龙船 。每逢端阳节,有些地方要做新龙船,四月初一就擂鼓开殿门,祭香官神,开始造船 。各地乡风一般都是五月初一才开殿门,祭神后即开划,俗叫“上水”,龙船归去叫“收香”,斗龙结束叫“散河”或“洗巷”,并把河龙船翻转,次日再翻正,抬到庙中保存,还要祭时官神,相传这香官神是喜欢玩弄人的小儿神,所以俗语说青年人不安分,比喻香官 。在划龙船地区内,都要出龙船费用,请划龙船的人吃酒,还要放鞭炮,设祭迎接,叫“摆香案” 。
龙船头各处大同小异 。有的在船身绘画龙鳞,头尾安置活动的龙头龙尾,形状较小,有的船身稍画上几笔龙鳞,亦无头无尾,但形状较大 。每乡龙船,各有固定颜色的旗帜,一乡之内,有几支龙船的话,也要用旗色区分标志 。以温州南郊南塘河古老风俗为例,有的旗用蓝色,龙头、龙尾和船身都是蓝色,叫做“青龙”,相传四方只有东方苍龙七宿称龙,所以青是正色 。这南塘河面,以莘塍为河主,所以莘塍东堂庙的龙船特别大,有十六档,船面有四十四人,叫大青,算是龙娘 。其他龙船上水,必须先到东堂庙朝见,庙司事要赏给彩红,大青出来,各龙不敢和它竞赛,其余小的都叫青龙,其他黄色的叫黄龙 。旗白的,船的颜色也是白的,俗称“白龙儿” 。如是红旗,船身也染红色,叫做“红霓岭”等 。因南言赤色,是水龙,性情急躁,所以改了个名,是避讳的意思 。龙船中惟独没有黑龙,俗说乌龙是凶暴,也有说北方玄武是龟,爬得慢,不能斗生,故全温州没有黑龙船 。两船竞赛,水逐浪飞,两龙相斗,争夺锦标,各乡河道,各行分段,自为一区,斗龙互不干涉,因此有大龙地、小龙地之名目 。
龙船人数,额定三十六人,叫做一槽,就是俗称的“三十六香官” 。如是小龙,船身十三档,划船的二十六人,船面管旗一,后梢二,唱神一,司鼓二,掌锣二,托香斗二,正合三十六之数 。大龙有十八档,两旁划船的三十六人,加鼓、梢、锣、旗、唱神、托香斗六种执事十二人,就需四十八人 。划船者穿衣,一船均依旗色 。在苍南等地,则定为白衣白帽子是吊念屈原 。(现在龙舟额定42人,划者十三六,前后梢各一,掌旗一,击鼓一,击锣一,唱神一,此四人俱站在龙舟中间 。龙舟有十九档,坐十八挡,前方向空一档,龙舟在竞赛时不调头,而是人转身反方向坐 。龙舟的鼓声很有节奏,转身的鼓声为密集点鼓 。)船面上,鼓在最中,两旁划的人要听鼓声,两头是梢桨,就是船舵,靠此端正舵向,所以俗语说:“鼓是令,梢是命 。”锣是听鼓声的,也有鼓动的作用 。旗是分明船色,使岸上观众能够辩认,只有执神杖唱神的,托香斗的,是为了奉香官神,在竞渡中没有作用 。
在全温州的划龙船中,永嘉上塘、下塘一带的龙船,最为出名 。斗龙在江流湍急的楠溪江中进行,十里长途,往返二十里 。如果顺潮而下,而中途潮涨,或者顺潮而上,中途潮落,都要斗到终点,不得停止 。再加上没有换向转手,要一划到底,它的尾端设置梢桨,把梢两人,船头也有两人,以便保持船的首尾平衡 。头龙时,这两人力捺龙头,与三十六把桨一齐行动,有加强速度的极大作用,途长水逆,风紧浪急,锣鼓声喧,喊声震天,真可谓英勇 。
在乐清参加划水龙的住户,叫“水龙户”,一个水龙户的集体叫“水龙众”,水龙众的所在地叫“水龙地” 。有的自然村甚至以这种划分作为举办某些公益事业或承担某些社会义务的独立单位 。每年划水龙都有为首的人,俗称“首事”或“头家”,由水龙户轮值或拈阄推举 。水龙户都按丁或按户出钱 。参加划者都有补贴,如乐成镇每人每天一斤猪肉 。凡水龙户有新婚,生头胎男孩、兴造房屋和中举授官以及科举废后的大、中学校毕业等喜事,都以水龙名义致贺 。被贺的要有一条红绸或红布系于“龙颈”,俗语称“挂红”,而且还有“香金”和食品礼物 。旧时陋俗,有些水龙,往往盗伐樟树或偷取“树坦”(木行)最长杉木,以致发生诉讼纠纷 。在乐清县西,大的自然村都有好几只龙船,称“地团十只龙”或“南宅七只龙” 。(乐清最大的龙舟赛事在北白象,每次都有上百只龙舟参赛-自发性质)如乐清白石镇的小隐湖,每年该日,全区有一百多只龙船汇合竞赛,并备有锦旗悬赏夺标,男妇老幼,观者如堵 。有的地区,如瑞安马屿一带,不自制龙船,在端午以前,扣住江面上的运输船,用缆绞起来,当作龙船,按日给船户银米,三天后放行,如果头号胜,不但优待船家,酒肉丰盛,并且还有特别赏钱 。但温州那些地处山区和半山区,多旱地,少水田,无河港的地方,端午无划龙舟之俗 。
划龙舟结束当天龙舟上岸(俗称:(“上水”、“散河”),先要到仙门河及有关地点开始“收香”,有关秩序与有关事宜,由“参龙”先生主持 。在龙舟出河“收香”之前,龙舟锣要逆向,绕村道(原龙舟鼓走过的路径)敲过一遍到龙舟所在埠头止,意在以龙舟锣声报地方各方“神、聖”知晓,本村(花)划龙舟将要结束“散河”恭请各方“神、聖”归位 。在龙舟“收香”归来靠岸时,“请上”放在龙舟上的“殇官神”安放在埠头的供桌上,待师公(即:道士)操办好各项必要秩序后,即刻高举该龙舟的“旗幡”,由道士领众“头家”将“殇官神”的神位,经直送到当时请来的庙里归、安位(先要摆上必备的“福礼”供品),各项必要秩序由师公操办完毕 。
龙舟上岸(即“上水”)时,“殇官神”请上岸后,即刻把龙舟鼓、锣翻过来拿上岸不要再弄出声来(最好用雨衣或其它物体把它包上),龙舟上岸后,要把龙舟翻转,将龙舟送至摆放在原来的地方(即:龙舟间),待来年开鼓后进行检修或弃用时,方可将龙舟翻正或升出龙舟间弃之 。
在龙舟出河“收香”(即:散河)的当天凌晨,由师公(道士)同头家们一起带上“福礼”供品,到所属地“妈祖”神及“太平神”的庙里祭拜(“进河”时祭祀过的庙),并由师公(道士)在“神灵前”宣读,这次参与划龙舟事务的众首事(即:头家)的人员名单,以及所有捐助资金的包括:“媛子银户”(即:当年女儿刚出嫁的户)、“酒息户”(即:当年建新房户)、“饭息户”(即:当年添生儿子、孙子的“添丁户”)、単位、企业、店铺(或负责人)、以及各家各户户主的姓名名单(俗称:“情旨”)等有关事项后,再到“殇官神”的庙里祭拜并宣读,这次参与划龙舟事务的众首事(即:头家)的人员名单 。方可进行龙舟“散河”、“收香”事宜 。
以上各项事务操持完毕后,该龙舟的所属“花”(花即是:龙舟队所属的村或区域的称呼)要大摆“太平福”酒宴,参与人员是所有参与这次划龙舟事务的众首事、众龙舟划手、及单位、企业、店铺、各家各户以一名代表参加酒席 。在摆“太平福”酒宴之前,基本上要把划龙舟的各项什件物品,清洗、归拢、处理完毕,方可进行摆“太平福”酒宴 。
划龙船本是民间一种娱乐活动,过去由于旧社会恶习相沿,常因“构怨之村,则藉赛舟之名,彼此武斗,伤命涉讼者往往而有”(这就是现在政府不大提倡龙舟赛的主要原因,现在械斗的现象也越来越少,由于外出经商的人太多,龙舟赛的规模大不如以前,政府应该加以组织和引导,以免这项传统的民间活动消失,这也是旅游开发的一大潜在项目 。解放后已逐渐去掉迷信和械头号等不良习俗,经过组织管理,已成为提高人民体质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 。
插菖蒲
以前呢,到了端午节这天,温州有这样的风俗,家家户户的门前挂着菖蒲,然后把它剪成两柄剑型交叉着贴到大门上,据说是为了避邪 。过去,老人们还会在端午用艾叶草熬成药草汤为小孩子洗头,也是为了防止孩子来年长一种类似于疮的皮肤病 。这些民俗活动也许在过去那个卫生条件欠缺的年代是有一定的防病意义的,其实它们更多的是代表了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寄托,希望每个人尤其是孩子来年平平安安的 。
吃粽子、薄饼,戴香袋
说到端午节吃什么呢,除了与全国各地一致的包粽子外,温州最有特色的还要算是薄饼、香袋与午时茶——民间认为端午节是大节,所以中午这餐比平时丰盛得多,全家老少欢聚一堂,第一道菜必定是“薄饼” 。包薄饼卷的馅心一般以绿豆芽、韭菜为主,以不同人的口味配以肉丝、蛋丝、香菇丝等;妇女利用多色小布片做成鱼、虎、狮、猪等形状的小布袋,也有的用一种或多种颜色染成丝线制成网袋,里面装上桂皮、茄香、细辛等芳香性中药或装梓脑丸,也有的将染成彩色的鸡蛋、鸭蛋装进网袋,挂在儿童胸前,或挂在于床头上;还有的家庭把陈皮、柴胡、霍香连翘等制成一种成药,药性平和有去湿、解暑、健胃之功效 。后来在这个基础上,另加几味中药而成为今天流行的“午时茶”,是夏令的常用药物 。
煮蛋、抹雄黄酒
端午节早晨,一般家庭都要煮鲜蛋或咸蛋与粽子作早餐 。有的家庭还要准备黄金山、金银花藤、花麦肾、白无藤等十多味挥发性中草药混合而成的“草头汤”,煮蛋及给小孩、成人沐浴,据说可清凉解毒、驱暑避热 。中午时分,有许多家庭将雄黄与白酒调和饮用及涂抹小孩手心、耳部及额头,据说可杀菌及,也不会染病 。也有将雄黄酒和生石灰喷洒在房屋的阴暗角落、潮湿之处,以防“五毒”滋生 。
端午那日,在温州各地都有龙舟竞渡,并“悬赏夺标”,俗称“划龙船”或“划斗龙” 。时间一般是五月初一前的开始,到初十左右结束,也有至月半者,平阳江南则是四月初一 。
温州各乡都有龙船,各庙宇设香官神,专管划龙船 。每逢端阳节,有些地方要做新龙船,四月初一就擂鼓开殿门,祭香官神,开始造船 。各地乡风一般都是五月初一才开殿门,祭神后即开划,俗叫“上水”,龙船归去叫“收香”,斗龙结束叫“散河”或“洗巷”,并把河龙船翻转,次日再翻正,抬到庙中保存,还要祭时官神,相传这香官神是喜欢玩弄人的小儿神,所以俗语说青年人不安分,比喻香官 。在划龙船地区内,都要出龙船费用,请划龙船的人吃酒,还要放鞭炮,设祭迎接,叫“摆香案” 。
龙船头各处大同小异 。有的在船身绘画龙鳞,头尾安置活动的龙头龙尾,形状较小,有的船身稍画上几笔龙鳞,亦无头无尾,但形状较大 。每乡龙船,各有固定颜色的旗帜,一乡之内,有几支龙船的话,也要用旗色区分标志 。以温州南郊南塘河古老风俗为例,有的旗用蓝色,龙头、龙尾和船身都是蓝色,叫做“青龙”,相传四方只有东方苍龙七宿称龙,所以青是正色 。这南塘河面,以莘塍为河主,所以莘塍东堂庙的龙船特别大,有十六档,船面有四十四人,叫大青,算是龙娘 。其他龙船上水,必须先到东堂庙朝见,庙司事要赏给彩红,大青出来,各龙不敢和它竞赛,其余小的都叫青龙,其他黄色的叫黄龙 。旗白的,船的颜色也是白的,俗称“白龙儿” 。如是红旗,船身也染红色,叫做“红霓岭”等 。因南言赤色,是水龙,性情急躁,所以改了个名,是避讳的意思 。龙船中惟独没有黑龙,俗说乌龙是凶暴,也有说北方玄武是龟,爬得慢,不能斗生,故全温州没有黑龙船 。两船竞赛,水逐浪飞,两龙相斗,争夺锦标,各乡河道,各行分段,自为一区,斗龙互不干涉,因此有大龙地、小龙地之名目 。
龙船人数,额定三十六人,叫做一槽,就是俗称的“三十六香官” 。如是小龙,船身十三档,划船的二十六人,船面管旗一,后梢二,唱神一,司鼓二,掌锣二,托香斗二,正合三十六之数 。大龙有十八档,两旁划船的三十六人,加鼓、梢、锣、旗、唱神、托香斗六种执事十二人,就需四十八人 。划船者穿衣,一船均依旗色 。在苍南等地,则定为白衣白帽子是吊念屈原 。(现在龙舟额定42人,划者十三六,前后梢各一,掌旗一,击鼓一,击锣一,唱神一,此四人俱站在龙舟中间 。龙舟有十九档,坐十八挡,前方向空一档,龙舟在竞赛时不调头,而是人转身反方向坐 。龙舟的鼓声很有节奏,转身的鼓声为密集点鼓 。)船面上,鼓在最中,两旁划的人要听鼓声,两头是梢桨,就是船舵,靠此端正舵向,所以俗语说:“鼓是令,梢是命 。”锣是听鼓声的,也有鼓动的作用 。旗是分明船色,使岸上观众能够辩认,只有执神杖唱神的,托香斗的,是为了奉香官神,在竞渡中没有作用 。
在全温州的划龙船中,永嘉上塘、下塘一带的龙船,最为出名 。斗龙在江流湍急的楠溪江中进行,十里长途,往返二十里 。如果顺潮而下,而中途潮涨,或者顺潮而上,中途潮落,都要斗到终点,不得停止 。再加上没有换向转手,要一划到底,它的尾端设置梢桨,把梢两人,船头也有两人,以便保持船的首尾平衡 。头龙时,这两人力捺龙头,与三十六把桨一齐行动,有加强速度的极大作用,途长水逆,风紧浪急,锣鼓声喧,喊声震天,真可谓英勇 。
在乐清参加划水龙的住户,叫“水龙户”,一个水龙户的集体叫“水龙众”,水龙众的所在地叫“水龙地” 。有的自然村甚至以这种划分作为举办某些公益事业或承担某些社会义务的独立单位 。每年划水龙都有为首的人,俗称“首事”或“头家”,由水龙户轮值或拈阄推举 。水龙户都按丁或按户出钱 。参加划者都有补贴,如乐成镇每人每天一斤猪肉 。凡水龙户有新婚,生头胎男孩、兴造房屋和中举授官以及科举废后的大、中学校毕业等喜事,都以水龙名义致贺 。被贺的要有一条红绸或红布系于“龙颈”,俗语称“挂红”,而且还有“香金”和食品礼物 。旧时陋俗,有些水龙,往往盗伐樟树或偷取“树坦”(木行)最长杉木,以致发生诉讼纠纷 。在乐清县西,大的自然村都有好几只龙船,称“地团十只龙”或“南宅七只龙” 。(乐清最大的龙舟赛事在北白象,每次都有上百只龙舟参赛-自发性质)如乐清白石镇的小隐湖,每年该日,全区有一百多只龙船汇合竞赛,并备有锦旗悬赏夺标,男妇老幼,观者如堵 。有的地区,如瑞安马屿一带,不自制龙船,在端午以前,扣住江面上的运输船,用缆绞起来,当作龙船,按日给船户银米,三天后放行,如果头号胜,不但优待船家,酒肉丰盛,并且还有特别赏钱 。但温州那些地处山区和半山区,多旱地,少水田,无河港的地方,端午无划龙舟之俗 。
划龙舟结束当天龙舟上岸(俗称:(“上水”、“散河”),先要到仙门河及有关地点开始“收香”,有关秩序与有关事宜,由“参龙”先生主持 。在龙舟出河“收香”之前,龙舟锣要逆向,绕村道(原龙舟鼓走过的路径)敲过一遍到龙舟所在埠头止,意在以龙舟锣声报地方各方“神、聖”知晓,本村(花)划龙舟将要结束“散河”恭请各方“神、聖”归位 。在龙舟“收香”归来靠岸时,“请上”放在龙舟上的“殇官神”安放在埠头的供桌上,待师公(即:道士)操办好各项必要秩序后,即刻高举该龙舟的“旗幡”,由道士领众“头家”将“殇官神”的神位,经直送到当时请来的庙里归、安位(先要摆上必备的“福礼”供品),各项必要秩序由师公操办完毕 。
龙舟上岸(即“上水”)时,“殇官神”请上岸后,即刻把龙舟鼓、锣翻过来拿上岸不要再弄出声来(最好用雨衣或其它物体把它包上),龙舟上岸后,要把龙舟翻转,将龙舟送至摆放在原来的地方(即:龙舟间),待来年开鼓后进行检修或弃用时,方可将龙舟翻正或升出龙舟间弃之 。
在龙舟出河“收香”(即:散河)的当天凌晨,由师公(道士)同头家们一起带上“福礼”供品,到所属地“妈祖”神及“太平神”的庙里祭拜(“进河”时祭祀过的庙),并由师公(道士)在“神灵前”宣读,这次参与划龙舟事务的众首事(即:头家)的人员名单,以及所有捐助资金的包括:“媛子银户”(即:当年女儿刚出嫁的户)、“酒息户”(即:当年建新房户)、“饭息户”(即:当年添生儿子、孙子的“添丁户”)、単位、企业、店铺(或负责人)、以及各家各户户主的姓名名单(俗称:“情旨”)等有关事项后,再到“殇官神”的庙里祭拜并宣读,这次参与划龙舟事务的众首事(即:头家)的人员名单 。方可进行龙舟“散河”、“收香”事宜 。
以上各项事务操持完毕后,该龙舟的所属“花”(花即是:龙舟队所属的村或区域的称呼)要大摆“太平福”酒宴,参与人员是所有参与这次划龙舟事务的众首事、众龙舟划手、及单位、企业、店铺、各家各户以一名代表参加酒席 。在摆“太平福”酒宴之前,基本上要把划龙舟的各项什件物品,清洗、归拢、处理完毕,方可进行摆“太平福”酒宴 。
划龙船本是民间一种娱乐活动,过去由于旧社会恶习相沿,常因“构怨之村,则藉赛舟之名,彼此武斗,伤命涉讼者往往而有”(这就是现在政府不大提倡龙舟赛的主要原因,现在械斗的现象也越来越少,由于外出经商的人太多,龙舟赛的规模大不如以前,政府应该加以组织和引导,以免这项传统的民间活动消失,这也是旅游开发的一大潜在项目 。解放后已逐渐去掉迷信和械头号等不良习俗,经过组织管理,已成为提高人民体质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 。
插菖蒲
以前呢,到了端午节这天,温州有这样的风俗,家家户户的门前挂着菖蒲,然后把它剪成两柄剑型交叉着贴到大门上,据说是为了避邪 。过去,老人们还会在端午用艾叶草熬成药草汤为小孩子洗头,也是为了防止孩子来年长一种类似于疮的皮肤病 。这些民俗活动也许在过去那个卫生条件欠缺的年代是有一定的防病意义的,其实它们更多的是代表了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寄托,希望每个人尤其是孩子来年平平安安的 。
吃粽子、薄饼,戴香袋
说到端午节吃什么呢,除了与全国各地一致的包粽子外,温州最有特色的还要算是薄饼、香袋与午时茶——民间认为端午节是大节,所以中午这餐比平时丰盛得多,全家老少欢聚一堂,第一道菜必定是“薄饼” 。包薄饼卷的馅心一般以绿豆芽、韭菜为主,以不同人的口味配以肉丝、蛋丝、香菇丝等;妇女利用多色小布片做成鱼、虎、狮、猪等形状的小布袋,也有的用一种或多种颜色染成丝线制成网袋,里面装上桂皮、茄香、细辛等芳香性中药或装梓脑丸,也有的将染成彩色的鸡蛋、鸭蛋装进网袋,挂在儿童胸前,或挂在于床头上;还有的家庭把陈皮、柴胡、霍香连翘等制成一种成药,药性平和有去湿、解暑、健胃之功效 。后来在这个基础上,另加几味中药而成为今天流行的“午时茶”,是夏令的常用药物 。
煮蛋、抹雄黄酒
端午节早晨,一般家庭都要煮鲜蛋或咸蛋与粽子作早餐 。有的家庭还要准备黄金山、金银花藤、花麦肾、白无藤等十多味挥发性中草药混合而成的“草头汤”,煮蛋及给小孩、成人沐浴,据说可清凉解毒、驱暑避热 。中午时分,有许多家庭将雄黄与白酒调和饮用及涂抹小孩手心、耳部及额头,据说可杀菌及,也不会染病 。也有将雄黄酒和生石灰喷洒在房屋的阴暗角落、潮湿之处,以防“五毒”滋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