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生人,男害父,女害母?

如今的端午节,我们比较关心什么时候放假、怎么庆祝、去哪儿玩、弄点啥好吃的,向娱乐和休闲看齐,一派喜庆祥和的气氛 。在先秦时代,五月初五在人们心中可不是个好日子,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不但不受欢迎,人们还很厌恶、害怕这一天,《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 。《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 。”
从古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端午的出现最早是出于辟邪驱除瘟疫的需要,后来因为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投江自尽,因而慢慢“变味”,成为了纪念诗人的节日,这一天也变得慢慢充满人情味,没那么令人畏惧,所以关于五月五日所生之子,不祥的说法也慢慢消失,尽在老一辈口中相传 。
古代中国人认为五月份是一年中最不吉利的年份,认为五月是死生的分界,而五月初五又是五月中最毒的一天,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 。所以,这一天出生的孩子,理所当然被认为最不好,会给家人带来不幸,即俗话所说的“命毒”,一出生就被贴上不受欢迎的标签,一辈子遭人嫌弃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便称,“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这天出生的孩子,不论男女,一律要弄死,此即远古时代的“溺婴”风俗 。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 。”《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 。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 。
历史上与平原君赵胜、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合称“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便是五月初五生人,其父亲田婴要其母亲弄死他,他母亲舍不得,悄悄将其抚养长大,这才有了“门下食客三千”的佳话 。
即便是皇帝的“龙子”,如果生在五月初五,要想留下也得另想办法 。宋神宗赵顼在五月初五得一子,只好将孩子送到宫外寄养,这孩子就是后来的宋徽宗赵佶 。出于避讳,赵佶在当了皇帝后,将自己的生日改定在十月十日 。但赵佶的命真的“毒”,“靖康之难”中成了金国的俘虏 。
五月份不宜生子,甚至夫妻同房也被认为是禁忌,尤其是五月初端午节这一天,同房会带来不幸 。先秦时要求,“君子斋戒,处必揜,身欲静无躁,止声色,无或进 。”意思是,在五月份,君子要洁身斋戒,居于深处,躲避暑热,让身体安静;还要禁止女色,也不许嫔妃进御……
历史上与平原君赵胜、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合称“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便是五月初五生人,其父亲田婴要其母亲弄死他,他母亲舍不得,悄悄将其抚养长大,这才有了“门下食客三千”的佳话 。
即便是皇帝的“龙子”,如果生在五月初五,要想留下也得另想办法 。宋神宗赵顼在五月初五得一子,只好将孩子送到宫外寄养,这孩子就是后来的宋徽宗赵佶 。出于避讳,赵佶在当了皇帝后,将自己的生日改定在十月十日 。但赵佶的命真的“毒”,“靖康之难”中成了金国的俘虏 。
【端午节生人,男害父,女害母?】五月份不宜生子,甚至夫妻同房也被认为是禁忌,尤其是五月初端午节这一天,同房会带来不幸 。先秦时要求,“君子斋戒,处必揜,身欲静无躁,止声色,无或进 。”意思是,在五月份,君子要洁身斋戒,居于深处,躲避暑热,让身体安静;还要禁止女色,也不许嫔妃进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