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临汾饮食习俗


山西临汾饮食习俗

文章插图
由于受地理、气侯、土壤、水利等诸多条件的制约 , 丘陵、平川地区的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 , 而山区以玉米、谷子、黍子、高粱、黄豆等杂粮为主 , 因此 , 饮食的区域特征较明显 。
家常饭
县域家常饭主要为面食 , 但平川、丘陵区与山区有别 。解放前 , 平川、丘陵区粗细比例为倒三七 , 解放后三七开 。改革开放后以细粮为主 , 辅以大米 , 粗粮玉茭面只作调剂口味尝新食用 。山区解放前至实行责任制前基本上以粗粮为主 , 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后饭食同平川地区 , 更有山味特产改善生活 。
饭食一般农闲时一日两餐 , 农忙时因昼长夜短 , 农活体力重 , 则一日三餐 。早饭一般喝小米米汤、米粥、拌汤或油茶 , 吃馍、窝头或“两搅面卷子” 。午饭吃干面(炒面)、米棋儿、包子、饺子、油饼等 。晚饭基本同早饭 。饭食花样有肉、素干面、汤面(光水的)、炸酱面、稍子面、拉面、熏面、削面、米棋、抿圪斗、擦圪斗、抉片、斜斜、圪坨、掐圪塔、拌圪塔、拨鱼儿、拌汤、煮谷垒、米汤、米粥、白面馍、玉米馍、两搅面卷子、花卷、包子、饺子、谷垒、饽馍馍、软面饽馍馍(烫面饼)、炸馍馍、烩菜(熬菜)等 。
煮制品面食
饸饹
是将压制饴馅的机械置于锅上 , 把和好的面团塞入木制、铁制的压制机械筒内 , 强力下压 , 挤出园柱型面条 , 下锅煮熟 , 打捞出锅放入凉水盆中 , 稍凉捞出 , 搓少许食油 , 放在浅形容器中使用 , 吃时在调料锅内加热浇稍子即成 。
擦圪斗(抿圪斗)
用和好的白面、玉麦面或白面掺豆面在装有铁皮打眼的擦子、抿板上用手掌搓擦下锅 , 经煮制而成 。一般讲究用腌制酸菜加小豆腐块在炒勺里混炒入碗 , 有的人配以肉沫或肉丝 , 味道更香 。
削面
白面和好后 , 稍微放置片刻 , 然后托于手中 , 用特制的瓦面开刃刀具削制入锅 , 煮熟后捞入炒勺配以素或荤菜炒制而成.
拉面(亦称“扯面”、瀹面)
将和好的面放置片刻 , 然后分成小块 , 在面案上轻揉几下 , 两手抓住面团两端在撒有面粉的面案上拉伸抖动 , 形成粗细均匀的数十条面条入锅 , 捞出后配鸡块叫“鸡块拉面” , 配排骨叫“排骨拉面” , 配红烧肉叫“红烧肉拉面”等 。
拨鱼
在碗中放面加水调成糊状 , 一手执碗 , 一手执筷 , 沿碗边剔面下锅 , 配以作料食之 。
连锅面
用葱油调味炝锅 , 加热水后 , 再把擀切好的面条下锅 , 汤面同吃 。
猫耳朵
和成的面搓成园长条 , 分切成小面圪瘩 , 用拇指摁住面圪瘩 , 在面案或菠箕搓卷成平面或带花纹的小面圈 , 下锅煮熟 , 配以菜蔬、调料即可食用 。
另外还有撅片、拌汤、拌圪瘩……等等 。
烧(煎)烤类面食
圪斓饽饽
将和好的面块擀成薄园饼状 , 放置在填有小石子或一种远古贝类化石的“料角石”鏊上 , 饼上覆以加热后的石子 , 加火烘制而成 , 面内掺有调料 , 面上撤有芝麻类的饽饽称“香饽饽” , 更是香脆可口 , 亦有加糖的称为“甜饽饽” , 面饼薄者称圪澜 , 稍厚者称饽饽 。
软面饽馍馍
用热水和酥油添加鸡蛋和成的面 , 擀开后 , 卷以葱花调料 , 再在油鏊上摇薄烙制而成 , 好把式烙下的饼分层掉屑 , 只能用筷子夹着吃 。产妇“坐月子”期间一个月内 , 基本以此为主食 。
盐疙瘩儿
白面加盐调料和成的面团 , 揉成细长条 , 切成小丁块 , 在放少许油的铁鏊上烙制而成 , 味道香脆 , 孩童尤喜食用 。
油炸类面食
馓子
将面和好擀薄(面要稍硬) , 切或压制成面条状 , 入锅文火炸制 , 一般用以油茶或熬菜添加副料 。
麻饦
是将擀开的面 , 分成长一尺 , 宽三寸左右的面带 , 用菜刀顺面带左右斜剁成刺状 , 然后将有刺的面带折叠起来 , 并将中缝按在一起 , 提起后稍拧即时下油锅 , 炸好捞出呈金黄菊花瓣状 , 麻饦有咸有甜 , 吃时香脆可口 , 一般在春节期间食用 。
瓣饦(妈拖儿)
是将白面、玉茭面按对半或三七比例用水加鸡蛋、蜂蜜或红糖和成 , 擀成约1.5厘米厚的长方形饼状 , 然后摊放在已擀好的白面面皮上 , 面上抹一层食油 , 折叠后用手轻轻抚平 , 再用刀分切成条块状 , 将两头捏紧后下锅 , 炸熟后包皮呈淡金黄 , 芯子呈红紫色 。吃时香、酥、甜 , 极为可口 。此食品原赵城地区食用为多 , 原洪洞地区称作“蜜麻佗”或“甜麻佬” 。
熏蒸类食品
熏面 将切好的面条上筚置于已炒好菜的锅里 , 经熏蒸后再搅拌成食 。菜一般用短豆角和肉或鸡蛋 。
蒸饭 以黍米(或江米)为主料经筛洗 , 凉水浸泡一夜后 , 用笊篱捞入铁鼎、瓦鼎等特制蒸具内 , 一层米撤一层红枣 , 一些地区还有加“金豆子”的习惯 , 装毕 , 加盖薰蒸 。待半熟时 , 用开水浇淋 , 再继续蒸 , 直至熟透 , 然后边浇糖水边用擀面杖通搅 , 使枣、米、豆子等均匀 , 食用时用小锅铲铲入碗内即可 , 此物香甜可口 , 老少皆宜 , 是婚丧类大事必不可少的主食 。
节日饭 每逢节日 , 不论城镇乡村 , 穷家富户 , 都要想方设法按传统习俗改善伙食 , 以示庆贺和预祝来日吉祥 。一般正月初一吃饺子 , 正月十五吃元霄、汤圆 , 正月二十吃卷卷 , 二月二吃枣糕 , 清明节吃豆馅馍 , 花样有鱼、猪、兔等动物造型 , 五月端午吃棕子 , 七月十五吃饽饽、圪兰 , 八月十五尝月饼 , 九月九吃合子 , 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 除夕吃饺子
待客饭 家有来客 , 以好菜好饭招待 。一般吃饺子、包子、拉面、拉条子、软面饽馍馍、稍子面 。较富裕户对来访稀客 , 还备有四个碟、一火锅、一壶酒 。
馈赠饭 亲朋邻居好友每逢家生孩子 , 为老人做寿器 , 或者看望病人 , 有馈赠的习俗 。一般生孩子送红皮鸡蛋、山药、红糖;看望病人送鸡蛋、蛋糕、补品;做寿器送四个菜或八个菜、油饵子、还有香烟和白酒 。
筵席
古有喜庆、婚丧、乔迁时设筵之习 , 宴席菜有八八席——八大八中碗 , 四个碟;八六席——八大六中碗 , 四个碟;六六席——六大六中碗 , 四个碟 。八八席外加糖果点心叫“全席” 。宴席菜以猪羊肉制作为主 , 蒸、炸、炖、烩、炒并举 , 碗菜品种不下数十种 , 经常用的有过油肉、糖醋里脊、肘子、拔丝山药、拔丝红薯、烧羊肉、清蒸羊肉、清蒸丸子、土豆炖牛肉、甜米、烧大肠、炒肉丝、虾酱豆腐、家常豆腐、酥肉、首蓿肉、烧鱿鱼等 。佐酒菜也很丰盛 , 有猪头肉、牛肉、羊肝、卤肉、凉拌鸡丝、凉拌粉丝、豆芽、干炸豆角、油炸花生米、五香花生米、炝莲菜、杏仁蘑菇、菜花 。1978年后增加了红烧鱼、清蒸鱼、鱼块、鸡块、甲鱼、海参、鱿鱼、火腿等 , 宴席最后一道菜是蛋汤或醪糟 , 内煮元宵 。
饮料
历来皆以白酒为主 。80年代后曾兴起小香槟酒、可口可乐 。1986年后开始饮用健力宝、黄梨汁、桔子汁、啤酒等饮料 。无论城乡平时以喝大叶茶者为多 , 近年又兴起矿泉水 , 喝花茶的人居多 。夏季为消暑 , 在中药铺购买灯芯、竹叶、甘草、白菊花泡水饮用 。亦有煮绿豆水消暑败毒的 。
田间野菜
人们食用的蔬菜除以种植农产品外 , 亦常采摘一些野生植物的花、茎、叶及菌类作为饮食菜肴 。
农历二、三月为青黄不接之时 , 民间称“枯二三月” 。过去为补充鲜菜的不足 , 一到春季 , 妇女儿童便携铲提篮到野外采摘野草 , 如甜韭菜、苦苦菜、灰条、白蒿、榆钱、槐花、沙蓬、扫帚、西方米、苜蓿等 , 东西两山还有林白芽、兰芽、山葱、山韭菜、碾珠花等 。采回后洗去泥土 , 开水焯过 , 凉水去苦 , 加葱、蒜泥、盐、醋调制而成 , 现今 , 一些野菜还被搬上宴席 , 登上了大雅之堂 。
【山西临汾饮食习俗】春季雨天过后 , 还有一种紫黑色象紫菜一样的菌类 , 俗称“地软” , 乘雨后采回洗净 , 入盐醋等调料拌食 。此物只在春雨过后采食 , 闻雷声以后 , 不再食用 。